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海

作品数:1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7篇文化
  • 6篇民族形式
  • 4篇论争
  • 3篇形式论
  • 3篇民族形式论争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文化
  • 2篇启蒙
  • 2篇主义
  • 2篇作家
  • 2篇文化政治
  • 2篇文艺
  • 2篇文艺论
  • 2篇文艺论争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主义
  • 2篇抗战
  • 2篇儿童

机构

  • 16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毕海
  • 1篇陈晖

传媒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文艺争鸣
  • 1篇江汉论坛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阅江学刊
  • 1篇“民国社会历...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名指》:重建文学的批判性
2018年
《无名指》是批评家的小说。作者李陀企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观察和思考,重建当代文学的现实批判性。李陀在小说中表现了对当代北京的城市景观、知识分子自我及文学功能价值的理解和反思,展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分割以及城市知识者的"精神战争"。《无名指》是李陀对当下北京城市生活和文化经验的系统表述,也是对新时代文学的探索。
毕海
关键词:批判性文化政治
“民族形式”对“民族主义”的置换--民国政治文化视域中的“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是在抗日战争特殊形势下耦合而成的一个概念,以往学界往往将其与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民族形式”问题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理论谱系,“民族形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等共产...
毕海
关键词:文化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文献传递
新媒体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被引量:1
2014年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广泛的趋势。在课程讲授方面,新媒体的介入给传统的教学行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从"听讲"到"看讲",大量视觉资源的引入,要求将其与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合理结合。同时,新媒体的使用对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问题意识的开始。
毕海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
论张爱玲的童年书写及其意义
2020年
张爱玲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书写童年反思生命和时代文化最为典型的例证。新文化伦理变革过程对"进步"追求的偏执,传统家庭的坍塌和现代女性运动对儿童权利的漠视,是造成张爱玲童年创伤并影响其一生创作的根本原因。细读张爱玲的童年书写,能让我们深入认知中国现代家庭观念变革中的个人记忆、情感结构和文化形态,在历史视阈中反思现代童年文化和女性文化的形态与内涵、进步与局限。研究张爱玲的童年书写,提醒我们需妥善处理女性个人发展权与母权的平衡,构建既体现女性个性又尊重母性的现代儿童/女性文化。
毕海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作家个人记忆情感结构现代儿童儿童权利
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制度的建立与沿革被引量:1
2015年
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学界热点,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50—70年代或80年代具体历史时期文学制度的分析,对文学制度的历史沿革缺乏充分的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制度是中国当代文学生成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执政党的战略选择,文学出版由民办走向国营,由分散走向统一,处在国家政治的全面掌控之下。新时期以后,伴随着发行体制的转轨,地方出版地位的提升,文学出版从以生产为本位的计划机制向以消费为重心的市场机制转变。"50—7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出版制度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两个时期的文学出版制度又存在无法分割的联系性。
毕海
关键词:文学出版新时期文学文学制度
启蒙话语交锋与“民族形式”文艺论争的实际内涵——以胡风的质疑为视角
2013年
20世纪40年代前后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涉及了如何利用旧形式、评价"五四"新文学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胡风对"民族形式"论争的分析,既批评了通俗读物编刊社"新质发生于旧质的胎内"的观点,也与其他左翼作家的意见不同,实际上是坚持鲁迅所开创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胡风的质疑和被批判,显示了"民族形式"运动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纠缠的实际内涵,同时也标志着知识分子被改造命运的开始。
毕海
关键词:启蒙文学
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与草原文化景观
2017年
摆脱视觉奇观和乌托邦想象的固有思维,呈现真实的草原文化景观,是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表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性文化的冲击下,内蒙古草原所代表的游牧文明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遭遇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难题。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既表现出对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认同,又以"挽歌"的方式呈现草原文明的"现代境遇"。蒙古族题材电影建构的草原文化景观,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现代性文明的思考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隐忧。
毕海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影草原文化文化认同
文学、民族主义与文化领导权——政治文化视阈中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被引量:1
2015年
"民族形式"是在抗日战争特殊形势下耦合而成的一个概念,以往学界往往将其与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民族形式"问题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理论谱系,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为应对党外和党内的理论对手,获取文化领导权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社会民族主义正义伦理的合理发挥和有效利用。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运动成为延安左翼思想界重新整合民族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为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提供了文化意识形态储备。
毕海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形式文化领导权
延安对“五四”新文艺的重审及其意义——以“民族形式”论争为中心被引量:7
2013年
重新检讨、继承和改造"五四"文艺和文化是延安理论界发起和展开"民族形式"论争的核心问题。倡导"新启蒙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五四"运动建构为"革命文化"的起点,而在"民族形式"讨论中,"五四"文艺逐渐显露出不够"大众化"和脱离民族文化的"弊端"。"民族形式"的创制是对"五四"文学的超越,构成了"新"文学的起点。"待建构的民族形式"创造和转化了延安"五四文学"传统,为新的文艺形态建构提供了理论准备。
毕海
关键词:新启蒙运动
“新形式”与“民族形式”典范的被确立——赵树理创作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日本学者竹内好在《新颖的赵树理文学》中提出:"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赵树理文学之新颖,并非是异教的标新立异,而在于他的文学观本身是新颖的。"
毕海
关键词:民族形式日本学者标新立异竹内好文学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