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幼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苦闷
  • 5篇《苦闷的象征...
  • 2篇动机
  • 2篇动机研究
  • 2篇心理
  • 2篇文艺
  • 2篇美学
  • 2篇广告
  • 2篇《摩罗诗力说...
  • 1篇心理背景
  • 1篇形而上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结构
  • 1篇学理
  • 1篇学语
  • 1篇艺术魅力
  • 1篇营销
  • 1篇语文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性

机构

  • 12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沈幼平

传媒

  • 2篇芜湖职业技术...
  • 2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学语文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出版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3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达默尔文艺诠释理论与“诗无达志”说
2002年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文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文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沈幼平
关键词:诠释学哲学性文艺学理形而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与“死亡意识”
2003年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浓厚的“死亡意识”
沈幼平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五言诗
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心理动机研究
2013年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沈幼平
关键词:《苦闷的象征》
从“呐喊”美学到“苦闷”美学——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之深层动机研究
2013年
在鲁迅美学思想的研究中,鲁迅1907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和1924年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重视。鲁迅在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探讨其深层动机是研究鲁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变化的重要线索。对《摩罗诗力说》与《苦闷的象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核心观点上高度一致,《苦闷的象征》比《摩罗诗力说》在理论方面更为系统与完整。研究表明,翻译《苦闷的象征》实质上是鲁迅在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的深层动机。
沈幼平
浅谈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
2006年
沈幼平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鲁迅作品省编教材教学重点
微博自媒体“传统媒体化”现象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微博作为自媒体,在其发展初期与传统媒体在内容和功能上均差异巨大。随着微博参与人群中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的增加,微博在自身原始功能上不断异化,出现和传统媒体趋近的倾向。对微博自媒体"传统媒体化"现象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微博的健康发展以及合理有效的监管。
沈幼平
关键词:自媒体广告营销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运用
2007年
运用国外的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一直是文学理论界的常规做法。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国外的文学理论都适合中国古典小说的分析,前苏联学者巴赫金(1895-1975)的"复调小说"理论就是如此,此前我国理论界许多运用该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沈幼平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中国古典小说
出版业“绿色”转型的现实路径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分析了在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在向绿色出版转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并探讨了出版业"绿色"转型的现实路径。
沈幼平
关键词:绿色出版生态文明广告
从《摩罗诗力说》到《苦闷的象征》 ——鲁迅与厨川白村文艺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年撰写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鲁迅的几乎所有主要美学观点在这篇论文都得到了最初的表述。《摩罗诗力说》标示着鲁迅美学思想的初步成型。1924年,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并在...
沈幼平
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之心理背景研究
2013年
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重视程度,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是少有的。《苦闷的象征》也成为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个标志物。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成为一直以来的最权威译本。鲁迅如此珍爱《苦闷的象征》,除文艺思想的相近外,他在翻译前后的心理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
沈幼平
关键词:心理背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