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长银

作品数:66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3篇动脉
  • 18篇干细胞
  • 17篇间充质干细胞
  • 16篇心肌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6篇充质干细胞
  • 15篇血管
  • 15篇细胞移植
  • 14篇细胞
  • 13篇间充质干细胞...
  • 13篇干细胞移植
  • 12篇梗死
  • 11篇心肌梗死
  • 11篇再狭窄
  • 11篇介入
  • 11篇介入治疗
  • 11篇颈动脉
  • 9篇动脉介入治疗
  • 8篇内皮

机构

  • 61篇遵义医学院附...
  • 4篇遵义医学院
  • 2篇遵义医学院第...
  • 1篇贵州航天医院

作者

  • 65篇沈长银
  • 57篇石蓓
  • 52篇许官学
  • 49篇赵然尊
  • 25篇王冬梅
  • 22篇刘志江
  • 16篇王正龙
  • 7篇刘西平
  • 7篇郭艳
  • 6篇陈剑玲
  • 6篇刘汉林
  • 5篇陈攀科
  • 4篇龙仙萍
  • 4篇盛瑾
  • 3篇余国珍
  • 3篇彭格红
  • 3篇夏宇
  • 2篇李勇军
  • 2篇周志文
  • 2篇杨菊

传媒

  • 15篇遵义医学院学...
  • 4篇中华老年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3篇2010
  • 7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PCI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PCI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于PCI后给予常规用药,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并分析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全血粘度高切、中切和低切方面明显降低(P<0.05),且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在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治疗组在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和卡松曲服应力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后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治疗后在全血还原粘度和卡松曲服应力方面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PCI后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心绞痛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赵然尊石蓓许官学王冬梅沈长银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液流变学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能否有效地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0例。监测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h、1、2、3d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测定CK-MB峰值及各时间点下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监测PCI术前及术后2h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缺血后适应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70.61±41.27)U/L vs(661.80±58.55)U/L,P<0.01];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19±2912.07)%vs(9843.12±3578.02)%,P<0.01];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hCR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丙二醛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SOD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缺血后适应组ST段回落情况较对照组高(60.0%vs 45.5%,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够降低CK-MB的释放,降低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炎性反应,使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情况占有明显优势,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杨菊刘西平沈长银曹昌强李勇军
关键词:心肌梗死缺血预处理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质丙二醛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00例体会被引量:5
2010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是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很好的策略。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应用PCI治疗的1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操作体会,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提供参考。
许官学石蓓王正龙沈长银郭小英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兔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并采用血管造影及病理学检查评价其可行性,为临床研究再狭窄提供可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 方法;健康雄性大白兔25只。予以1.5%胆固醇饲料喂养,1周后氮气损伤右颈外动脉...
沈长银
关键词: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造影病理学
文献传递
急诊PCI和延期PCI患者QT离散度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对比不同时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患者根据PCI手术时间分为急诊PCI组和延期PCI组,计算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电图QTd及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然后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QTd及QTcd的差异。结果两组PCI组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缩短(P<0.05)。与延期PCI组术后QTd相比,急诊PCI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结论急诊PCI和延期PCI均能缩短AMI患者的QTd,但与延期PCI相比,急诊PCI术后QTd缩短更显著,表明急诊PCI疗效更佳。
周志文石蓓樊启财李克强沈长银许官学余国珍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QT离散度
G-CSF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兔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
赵然尊石蓓王冬梅沈长银许官学
关键词:动员剂梗死心肌梗死区
文献传递
缺血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缺血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纯种大白兔46只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A组)、非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B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30 d分别检测心功能、梗死心肌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心功能提高,室壁厚度增加,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MSCs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可改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经缺氧预处理的MSCs移植治疗更有优势。
赵然尊石蓓郭艳许官学王冬梅沈长银
关键词:心肌梗塞间质干细胞缺氧预处理细胞移植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支架脱落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活动后胸痛入院,入院后作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心脏超声多普勒示左室射血分数60%。作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左主干分义病变,80%狭窄,病变延续至左冠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右冠内膜不整。造影术后患者不...
沈长银许官学孔小东
关键词:回旋支前降支介入治疗
文献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致脑栓塞并双侧肾动脉栓塞一例被引量:3
2015年
患者女性,60岁,因反复活动后心悸气短5年,加重5d于2012年4月17日入院。患者5年来无明显诱因出观反复活动后心悸气短,无胸痛,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未予以特殊诊治。
沈长银石蓓许官学刘志江赵然尊刘西平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栓塞肾动脉梗阻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族细胞因子受体4轴在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Sprague-Dawley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2015年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入受体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族细胞因子受体(CXCR)4轴在促进Sprague-Dawley(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SD大鼠的MSCs进行体外培养、鉴定,并行缺氧预处理。128只SD大鼠被随机分入MSCs移植组(MSCs组)、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预处理MSCs组)、AMI组、假手术组,每组32只。MSCs组、预处理MSCs组和AMI组大鼠均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 10min后,预处理MSCs组大鼠在梗死区域、梗死区边缘局部共注射5×105/\mL经缺氧预处理的MSCs,MSCs组大鼠注射5×105/\mL MSCs,AMI组大鼠注射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假手术组大鼠仅行开胸处理。造模前和造模后28d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项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分别于造模后1、7、14和28d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其心脏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常规病理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梗死区心室壁厚度和心室肌内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激光共聚焦定性、定量测定各组心肌组织内SDF-1和CXCR4的表达。结果造模后28d时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预处理MSCs组、MSCs组、AMI组的LVDd和LVDs均显著长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LVEF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预处理MSCs组、MSCs组的LVDd和LVDs均显著短于AMI组(P值均<0.05),LVEF均显著高于AMI组(P值均<0.05);预处理MSCs组的LVDd和LVDs均显著短于MSCs组(P值均<0.05),LVEF均显著高于MSCs组(P<0.05)。造模后28d,预处理MSCs组、MSCs组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小于AMI组(P值均<0.05),预处理MSCs组显著小于MSCs组(P<0.05);预处理MSCs组、MSCs组左心室前壁厚度均显著厚于AMI组(P值均<0.05),预处理MSCs组显著厚于MSCs组(P<0.05)。造模后28d,预处理MSCs组、MSCs组、AMI组心�
盛瑾夏宇石蓓许官学赵然尊沈长银王冬梅刘志江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缺氧预处理心肌梗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