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全才

作品数:31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神经痛
  • 16篇经痛
  • 14篇三叉神经
  • 14篇三叉神经痛
  • 12篇球囊
  • 11篇球囊压迫
  • 9篇微球囊
  • 8篇微球囊压迫
  • 6篇蛋白
  • 6篇血管
  • 5篇淀粉样
  • 5篇淀粉样蛋白
  • 5篇手术
  • 5篇细胞
  • 5篇减压术
  • 4篇血管减压
  • 4篇血管减压术
  • 4篇治疗三叉神经...
  • 4篇疗效
  • 4篇痉挛

机构

  • 26篇辽宁省人民医...
  • 12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吉林大学
  • 1篇长春市第六医...

作者

  • 31篇王全才
  • 20篇马逸
  • 19篇王斌
  • 19篇李岩峰
  • 19篇黄海韬
  • 12篇李付勇
  • 12篇邹建军
  • 8篇申茉函
  • 4篇周建波
  • 4篇董经宇
  • 3篇李亮
  • 3篇颜炜群
  • 2篇马雅文
  • 2篇杨丽
  • 1篇巴志强
  • 1篇牟旭鹏
  • 1篇陈晓虹
  • 1篇乔瑞华
  • 1篇朱洁
  • 1篇刘云会

传媒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华疼痛学杂...
  • 1篇2011中华...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0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总结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瘤颈为3~5mm,宽颈不规则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3例。均采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结果9例完全栓塞,1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复查头CT发现颅内血肿,予以开颅清除血肿。6例随访3~6个月。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能够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安全性,阻止弹簧圈向载瘤动脉内突人,从而提高疗效。
王全才申茉函喻博刘云会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
显微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被引量:2
2011年
枕大神经痛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对症及中医疗法,但疗效均不确切。2007年2月-2010年10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确诊枕大神经痛75例。总结手术疗效,现报道如下。
李付勇邹建军马逸李岩峰王斌黄海韬王全才李亮
无血管压迫的面肌痉挛术后三叉神经痛1例并文献复习
2015年
目的探讨多颅神经受累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本病例结合查阅文献,分析无血管压迫的多颅神经受累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处理对策。结果患者行面肌痉挛术中未发现动脉及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域,有一骨性凸起明显对面神经根部造成压迫,在面神经及骨性凸起之间置入Teflon,充分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术后4年,患者同侧面部出现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次入院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结论无血管压迫的面肌痉挛患者,如发现其他组织结构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征象,可在面神经及压迫组织之间给予充分减压,疗效仍确切;术后出现三叉神经痛症状可行卵圆孔内半月神经节(Meckel囊)微球囊压迫术治疗,避免再次开颅手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王全才马逸李岩峰黄海韬王斌周建波董经宇徐杨熙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颅神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肿瘤源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肿瘤源性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7年5月行PBC治疗的72例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的短期和长期的疼痛控制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短期结果:疼痛完全缓解69例,部分缓解3例;术后面部麻木63例,角膜反射减弱7例,感觉异常但可忍受2例,脑脊液漏1例,角膜炎1例,疱疹2例。失访患者32例,可随访患者40例,平均随访72.1个月(范围10~162个月),其中2例死亡。随访结果:远期疼痛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5例,复发5例,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19例,其中7例较术后无明显变化,12例已经明显减轻或局部麻木,脑脊液漏1例,较前减轻,偶尔会有脑脊液渗出,感觉异常难以忍受1例。结论PBC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部分肿瘤源性TN患者,能够起到对开颅手术的有益的补充。
王全才马逸黄海韬王斌杨大伟李岩峰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肿瘤源性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单纯神经切断术及微血管减压复合式手术。结果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50例,时间平均2.6年。4例部分缓解病人中,3例疼痛完全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少见的难治性疼痛疾病之一,采用单纯神经切断术或微血管减压复合式手术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王全才申茉函马逸
关键词:舌咽神经疾病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切断术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李岩峰马逸黄海韬邹建军王斌李付勇王全才
关键词:球囊压迫手术时机
重组人β淀粉样蛋白1-42小规模发酵及小量纯化工艺的摸索
2015年
目的研究重组人β淀粉样蛋白1-42(rh Aβ1-42)在5 L摇瓶中的高密度发酵实验,以及小量纯化工艺的方法。方法分别从甲醇浓度、p H、诱导时间等方面对毕赤酵母重组菌株产生rh Aβ1-42的发酵过程进行了优化;通过硫酸铵沉淀目的蛋白、透析、脱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对rh Aβ1-42小量精确的纯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确定rh Aβ1-42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的最佳条件为:在p H 6.0的条件下,以0.5%甲醇诱导72 h,经过硫酸铵沉淀目的蛋白、透析、脱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rh Aβ1-42纯度可达94%以上。结论确定了rh Aβ1-42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的最佳条件,建立了小量纯化rh Aβ1-42的新方法。
申茉函王全才杨丽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发酵
重组人β-淀粉样蛋白1-42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鉴定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索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人β-淀粉样蛋白1-42(hAβ1-42)的可行性。方法:以含有hAβ1-42基因的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所需DNA片段,与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hAβ1-42并进行DNA测序分析。将其电击转化毕赤酵母菌株X-33,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结果:经测序证实,获得的hAβ1-42序列与基因合成的完全一致。SDS-PAGE显示,在约4000处有一蛋白带,Western blotting证明表达产物与抗hAβ1-42抗体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本研究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地重组表达hAβ1-42。
申茉函王全才牟旭鹏陈洪波牛超颜炜群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毕赤酵母
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与处理:文献综述被引量:4
2021年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CTG)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由于PCTG创伤小、手术时程短及手术后效果好,所以其成为TN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然而该技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常常诱发患者发生突然、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引起手术操作医生及麻醉科医生的关注。本文旨在综述以往TN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的麻醉经验,探讨PCTG操作过程中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的可能原因、血液动力学显著变化的特点、麻醉关注点及其显著变化处理措施。
王长明关占颖赵平肖贺张静黄海韬王全才李岩峰马逸
关键词: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痛麻醉
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方法 16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586例)、阿昔洛韦组(573例)及伐昔洛韦组(521例)。患者均采用球囊压迫术治疗,针对术后疱疹,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阿昔洛韦及伐昔洛韦治疗。观察三组患者药物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术后65.53%患者出现疱疹,并且分布广泛,口周、面颊及眼睑都有累及,持续时间(10.21±2.32)d;阿昔洛韦组术后24.08%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及面颊,持续时间(7.13±1.57)d;伐昔洛韦组术后10.17%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持续时间(3.56±1.35)d。见表2,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昔洛韦组与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1);与阿昔洛韦组比较,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08<0.05)。结论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确切,效果优于阿昔洛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王全才李岩峰马逸王斌黄海韬
关键词:伐昔洛韦三叉神经痛疱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