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大为

作品数:23 被引量:198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植被
  • 6篇石羊河流域
  • 6篇流域
  • 6篇河流域
  • 5篇潜在植被
  • 4篇气候
  • 4篇蝗虫
  • 4篇草地
  • 4篇草地蝗虫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综合顺序分类...
  • 3篇覆盖度
  • 3篇NPP
  • 3篇初级生产力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因子
  • 2篇植被类型
  • 2篇土壤
  • 2篇气候变化

机构

  • 14篇西北师范大学
  • 11篇西北区域气候...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3篇王大为
  • 8篇赵军
  • 8篇李丽丽
  • 6篇韩涛
  • 5篇师银芳
  • 4篇赵成章
  • 4篇殷翠琴
  • 3篇张军霞
  • 3篇付鹏
  • 1篇杨东辉
  • 1篇王小巍
  • 1篇蒋友严
  • 1篇盛亚萍
  • 1篇贾建英
  • 1篇韩兰英
  • 1篇林婧婧
  • 1篇万信
  • 1篇车彦军
  • 1篇方锋
  • 1篇梁芸

传媒

  • 3篇草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地理信息...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Y-3A/MERSI积雪制图中NDSI指标建立及积雪判识模型研究——以祁连山区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我国新型自主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3号A星(简称FY-3A)上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为大面积雪监测提供了新的遥感数据源。以中国西北祁连山区为例,分析FY-3A/MERSI传感器积雪与其它地物的图谱特征差异,建立了适用于FY-3A/MERSI的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综合利用多光谱判别指标及土地覆盖类型(LULC)定类辅助的积雪判识模型,生成250 m分辨率的日积雪制图产品。模型通过逐步逼近的树状判别结构,去除了易和积雪混淆的部分乔木林、云、云阴影、水体、湖冰、沙(盐)地等地物,并提出应考虑积雪下覆地表特性的影响,调整设定不同LULC类型的积雪判别阈值约束,实时结合区域LULC影像进行积雪的最终判定与优化。对祁连山区2010-2011年积雪季FY-3A/MERSI影像的积雪制图应用结果表明,该资料能够客观精细地反映积雪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利用气象台站积雪观测记录及Terra/MODIS积雪判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FY-3A/MERSI建立的积雪判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特别是提高了云雪区分的效能。
韩涛王大为李丽丽
关键词:积雪
基于IOCSG的黑河上游潜在植被NPP空间格局研究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以及未来气候变化...
王大为
关键词:综合顺序分类法植被类型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5
2018年
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敏感性是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植被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反馈。分析了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反演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面温度和蒸发量数据,研究了流域及各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植被覆盖度变化过程中的气候因素制约方式,了解不同时空尺度下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全球暖湿化过程中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较低,上游的植被覆盖度59.4%,下游13.6%; 2000—2015年,流域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面积远远大于退化的面积,盆地绿洲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最明显。流域植被总体恢复较好,但高海拔地区、城市和民勤绿洲的周边地区植被有不同程度的退化。(2) 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各气候因子对植被覆盖度表现为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最大,与蒸发量呈负相关的面积最大;从上游到下游,植被生长与热量的相关程度逐渐变弱,与水分的相关程度则逐渐增强。(3)石羊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样条函数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水原涵养区和荒漠区的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较高;绿洲区的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相对较低。地面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气候制约因素。
李丽丽王大为韩涛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气候因子
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应用DEM和土地利用分类图,采用转移矩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Q值基于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的平均Q值为9.8,南北差异较大,Q值与海拔高度和坡度呈正相关;(2)分析Q转移矩阵,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改善之中,2000-2010年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和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0.0%和2.2%,2010-2020年分别为13.7%和10.9%;(3)2000年以来流域Q值平均每10a增加1.2,呈增加趋势(Slope>0.0)的区域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0.3%;(4)Q值呈增加趋势的面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呈波动变化,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5)森林、草地和灌木丛植被类型Q值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均在60.0%以上;(6)研究区Q值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2和0.281,气温是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任丽雯王兴涛胡正华刘明春王大为
关键词:转移矩阵石羊河流域
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被引量:23
2017年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长势和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对研究内陆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OS/MODIS卫星数据,借鉴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植被覆盖度面积变化和类型转换趋势方面分析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内以低覆盖植被为主,其中极低覆盖植被年际波动最大,中高覆盖植被年际波动最小。在2001年、2004年、2009年和2013年前后,石羊河流域出现了4次植被生态退化过程。4种土地生态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在年际变化中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植被生态恢复明显,未利用土地生态恢复比较缓慢。15年石羊河流域内生态向恢复的方向发展。前期与后期的各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转移途径与幅度基本相似,后期的生态变化程度比前期更加剧烈。植被覆盖变化多集中在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植被生态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各土地生态类型中,耕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大。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利用不均是导致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中游平原区生态恢复较好,下游民勤绿洲在2010年后的生态退化明显。
韩涛王大为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石羊河流域
黑河上游天然草地蝗虫物种丰富度与地形关系的GAM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地形差异性导致的环境异质性为小尺度范围内生物空间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一种重要机制,是形成物种丰富度差异性的前提条件。借助GIS和S-PLUS软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于7-8月对影响蝗虫分布的地形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定量分析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北坡地形的海拔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蝗虫的丰富度与地形复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6个样方中共采集蝗虫3149头,隶属于3科10属13种;蝗虫丰富度受地形因子影响的顺序为海拔>坡向>坡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坡位;蝗虫的分布在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各个梯度上的分布比较均衡,在海拔、坡向以及坡位的每个梯度上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坡度上呈递减趋势;从分布的区域上来看,蝗虫在整个区域都有较高的丰富度,但主要分布在海拔2600~2700m区域,坡向上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坡和西坡,与实际观测情况相一致。蝗虫丰富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分布状态,反映了地形因子对水热条件的重分配使蝗虫分布格局出现多元化以及破碎化。
李丽丽赵成章殷翠琴王大为张军霞
关键词:草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地形因子
手持GPS在草原调查与制图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当代发展非常迅速的信息技术系统,运用领域也由最初的高端军事领域深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运用GPS技术进行草原调查,是草原调查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本研究介绍了Trimble JunoSB手持机在草原调查中各阶段的应用,系统地总结归纳了手持GPS在草原调查与制图中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为应用GPS技术开展草原资源调查与制图工作提供参考。
王大为赵军付鹏师银芳杨东辉
关键词:草原调查SBGPS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3种干旱遥感监测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 MODIS/TERRA 、FY -3B/MERSI 和 HJ/CCD 监测数据,结合研究区同步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利用垂直干旱指数(PDI),对比分析了各传感器在干旱时空动态中对旱情响应的敏感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各遥感卫星监测到的 PDI 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0~20 cm 相对湿度相关最为密切;MODIS 的 PDI 监测信息与实际春旱发展前期状况最为接近,HJ 的 PDI 监测信息对干旱后期效应性相对较差,HJ 、MODIS 和 FY3B 的 PDI 监测信息都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干旱缓解后的实际情况。
蒋友严韩涛徐燕王小巍王大为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相对湿度
近50年内蒙古潜在植被地理格局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原生植被演替过程与环境间表现出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模拟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来反映植被对环境因子长期适应和选择的重要生态过程,是研究植被地理格局的基础。本研究运用GIS及综合顺序分类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94个气象台站近50 a气候数据分前后25 a两期的模拟,分析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潜在植被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潜在植被共分为16类,归为6个类组,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在高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区的潜在植被呈干湿地带性分布,而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地区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近50 a间,不但各潜在植被类型自身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类型之间也有明显的演替。荒漠、半荒漠类和山地草原、典型草原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影响,面积呈增加趋势并向东扩张;草甸草原类和森林草原、森林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和气温升高的综合影响,面积呈减少趋势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退缩。这种演替格局反映了植被对生境和气候变化的多元适应性结构。
王大为赵军尹东韩涛李丽丽
关键词:潜在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
基于IOCS的内蒙古潜在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以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为基础,利用1985—2009年内蒙古及周边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NPP分类指数模型模拟内蒙古各潜在植被类型NPP,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地区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分布特征,多年均值介于0~366.5 gC·m-2·a-1之间,高值区中心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北部;②各潜在植被类型中,碳汇潜力贡献率最大的潜在植被类型为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ⅢC),其值为23.6%;最小的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类(ⅡC),接近于0;③内蒙古潜在植被类型NPP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且随寒温→微温→暖温、微干→微润→湿润→潮湿的变化其NPP值逐渐增大;但暖温极干暖温带荒漠类(ⅣA)和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ⅣB)并不符合这一规律,主要原因是较高的温度和较少的降水,达不到植被物质生长的需求。
赵军师银芳王大为
关键词: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