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巧晗

作品数:39 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专利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雨生红球藻
  • 9篇球藻
  • 9篇红球藻
  • 7篇海藻
  • 5篇养殖
  • 5篇营养盐
  • 5篇光照
  • 4篇大叶藻
  • 4篇大叶藻科
  • 4篇藻种
  • 4篇沼生目
  • 4篇水合
  • 4篇孢子
  • 4篇虾青素
  • 4篇葛仙米
  • 3篇营养
  • 3篇生长率
  • 3篇生化组成
  • 3篇生物反应
  • 3篇生物反应器

机构

  • 39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唐山海都水产...
  • 1篇唐山市水产技...

作者

  • 39篇王巧晗
  • 33篇宫庆礼
  • 9篇李景玉
  • 8篇张静
  • 7篇刘岩
  • 6篇赫勇
  • 4篇吴茜
  • 3篇邓志科
  • 3篇吕航
  • 3篇刘岩
  • 3篇董双林
  • 2篇田相利
  • 2篇刘岩
  • 2篇李笑笑
  • 2篇芦薇薇
  • 2篇王芳
  • 1篇于少林
  • 1篇王芳
  • 1篇苏文清
  • 1篇李芸

传媒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河北渔业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藻际可培养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为探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藻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可培养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分离法,在乙酸钠兼养条件下,共分离到8株雨生红球藻藻际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并在NCBI网站比较序列发现,编号为DBQ、HS、BTH、DBB、XBL、HB、FH、JH的菌株分别与Pseudomonas sp.、Methylobacterium sp.、Chryseobacterium sp.、Bacillus sp.、Paracoccus sp.、Planctopirus hydrillae、Rhodobacter vinaykumarii、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的16S rDNA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分别将8株细菌与通过抗生素处理获得的纯种雨生红球藻共培养,测定了8株藻际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藻液pH、叶绿素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发现,HS处理组在绿色阶段培养第9天获得最高细胞密度,为3.65×105cells/mL,且显著高于对照组;DBB处理组虽然能够促进藻细胞密度增加,但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DBQ处理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第1~7天,藻液叶绿素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有一定相似性,绿色阶段后期,叶绿素浓度呈现下降趋势,也说明藻细胞内部叶绿素向其他色素转变,同时标志着绿色阶段的结束。绿色阶段培养过程中,藻液pH变化幅度较大,由初始值7.0左右上升到9.30左右,但是培养后期处理组与对照组藻液pH并无显著差异。在测定藻液虾青素含量时,仅HS处理组虾青素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并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发现DBQ处理组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李芸刘发龙王巧晗王巧晗刘岩刘岩
关键词:混合营养培养雨生红球藻虾青素
颗石藻光合作用与钙化作用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9年
对颗石藻的生物学种类、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做了简单概括,探讨了影响颗石藻光合作用与钙化作用的多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营养盐与海水酸化,揭示了光合作用与钙化作用之间的偶联机制,对颗石藻的利用价值做出了展望。
刘发龙李芸王巧晗宫庆礼
关键词:颗石藻光合作用
不同饲料对刺参幼参的生长、耗氧和排氨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研究投喂底栖硅藻(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Nitzschia panduriformis var.minor Grunow)、菱形藻(Nitzchia sp.)、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和商业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饵料种类对刺参幼参的特定生长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显著性的影响。3种底栖硅藻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高于商业饲料组,其中摄食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的刺参幼参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为1.742%/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菱形藻组、筒柱藻组和商业饲料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SGR)无显著性差异。刺参摄食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后其耗氧率最低,为0.021 9mg·g-1·h-1,显著低于另外3组,菱形藻组、筒柱藻组和商业饲料组的耗氧率无显著性差异。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组刺参的排氨率最大,为3.82μg·g-1·h-1,显著高于另外3组。研究表明,与其他3种饵料相比,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更有利于刺参的生长。
吕航崔相东王巧晗宫庆礼
关键词:底栖硅藻特定生长率耗氧率排氨率
曹妃甸海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研究
2018年
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曹妃甸海域的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叶绿素-a、叶绿素-b、油类等理化因子和营养指标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该海域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海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为曹妃甸海域生态系统的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溶解氧含量平均值为7.93mg/L,变化范围为3.64~11.08mg/L;化学需氧量含量平均值为1.03mg/L,变化范围为0.25~3.05mg/L;无机氮含量平均值为1.24mg/L,变化范围为0.02~6.05mg/L;活性磷酸盐含量平均值为1.75×10^(-2) mg/L,变化范围为0.10×10^(-2)~5.72×10^(-2) mg/L;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为5.60μg/L,变化范围为0.49~31.17μg/L;叶绿素-b含量的平均值为1.67μg/L,变化范围为0.31~6.81μg/L;油类含量的平均值为0.119mg/L,变化范围为0.000~0.680mg/L。N:P值均大于16,属于磷限制性海域;根据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评价模式,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且为富营养化水平;而通过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来看,有机污染为中度污染。
杜雪峰孟天于少林李卫东苏文清王巧晗宫庆礼
关键词:营养状况
一种家用制备雨生红球藻汁的藻汁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用制备雨生红球藻汁的藻汁机,包括呈封闭式的装置主体,分为灭菌模块、一级培养模块、二级培养模块和饮用模块四个模块,各模块底部均有可调节加热装置,模块之间使用隔温板相隔。藻汁机灭菌模块与进水装置通过PVC软...
王巧晗高燕琦李笑笑宫庆礼
文献传递
一种适用于葛仙米生长的混合营养培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葛仙米生长的混合营养培养方法,在BG11培养基调节pH后,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使葡萄糖浓度为0.09‑0.11mol/L后得到改良BG11培养基,备用;选择粒径3±1mm,富有弹性,结构紧实,颜色墨绿...
朱嘉莹王巧晗凌滨峰张静高旭宫庆礼
环境因子节律性变动对潮间带大型海藻孢子萌发、早期发育和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学机制
一、温度日节律波动对潮间带大型海藻孢子萌发、早期发育、生长、生化组成、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1.温度日节律波动对孔石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实验共设5个温度日节律波动处理/(20±2℃,20±4℃,2...
王巧晗
关键词:大型海藻环境因子营养吸收
文献传递
流加-连续培养的筒柱藻营养成分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中筒柱藻中含有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占干重的31.96%、15.10%、12.25%和0.85%。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26.60g/100g干品,占粗蛋白的83.23%;必需氨基酸(EAA)占粗蛋白的30.79%;呈味氨基酸占粗蛋白的42.12%。筒柱藻还含有多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其含量为19.43mg/g干品,达到总脂肪酸含量的15.85%。因此底栖硅藻筒柱藻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动物苗种饵料。
兰岚王巧晗赫勇刘岩宫庆礼
关键词: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一种利用升温进行葛仙米藻殖段发生的扩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升温进行葛仙米藻殖段发生的扩种方法:选择粒径为7±1mm的葛仙米原植体进行扩种;控制扩种前理化条件,使用BG11培养基,在温度22±1℃、光照50μmol·m<Sup>‑2</Sup>·s<Sup>‑...
王巧晗张静丁毕佳陈希凤宫庆礼
一种大叶藻无菌苗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叶藻无菌苗的培育方法,是将收集的大叶藻种子在4℃低温条件下保存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以低温刺激打破种子休眠状态。然后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海水将低温保存的大叶藻种子清洗干净,挑取结实饱满的种子,用70%乙醇消毒3...
王巧晗吴茜宫庆礼刘岩李景玉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