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学
- 作品数:10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桐柏山区疟病流行成因及防治效果评价
- 2000年
- 郭志明苏云普冯石献王文学
- 关键词: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流行病学
- 河南省1990~1992年疟疾监测报告
- 1994年
- 河南省1990~1992年疟疾监测报告河南省卫生防疫站(450003)王文学,李东方,姚党生近年来,我省疟疾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大部分地区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为了解我省疟疾流行状况、指导全省的疟疾防治工作,1990-1992年,选择不同类型地区...
- 王文学李东方姚党生
- 关键词:疟疾
- 全文增补中
- 鹿邑、郸城县灭疟后期巩固抗疟成果的研究
- 1995年
- 鹿邑、郸城县灭疟后期巩固抗疟成果的研究河南省卫生防疫站(450003)王文学,苏云普,苟改先周口地区卫生防疫站孙其良,申运动,赵伟,岳翠英1985年,我省疟疾发病率降低于1‰之后,为了继续降低发病率,巩固疟防成果,防止疫情回升,1986年在黄淮平原地...
- 王文学苏云普苟改先孙其良申运动赵伟岳翠英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
- 1971至1996年鹿邑观堂中华按蚊生态习性调查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1971至1996年鹿邑观堂中华按蚊生态习性调查研究苟改仙1李东方1尚乐园1郭祥树1王文学1孙其良2申运动2郝家禄2胡志田3梁东坡3丁有明3中华按蚊是黄淮平原地区唯一传疟媒介。为了解该蚊种在黄淮平原地区的生态习性,于1971~1996年选择鹿邑观堂,...
- 苟改仙李东方尚乐园尚乐园王文学孙其良王文学郝家禄孙其良梁东坡丁有明
- 关键词:中华按蚊生态习性黄淮平原
- 黄淮平原河网地区间日疟防治方法的研究
- 1989年
- 鹿邑县观堂乡是黄淮平原河网地区,历史上曾不断出现间日疟暴发流行。1970年,该乡发病率为43.33%。经过积极防治,1980年发病率降为1.35%。1981~1985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综合性防治方法,1985年,疟疾发病率为0.73‰,较1981年的44.07‰下降98.35%,疫区明显缩小。该项研究,为同类型疟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 宋金铎尤显策李东方王文学梁东坡李振峰王登学屈孟卿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药物防治
- 鹿邑、郸城县灭疟后期巩固防治成果的现场研究(1986—1995)
- 1995年
- 为探讨黄淮平原低洼地区疟疾发病率降至较低的情况下,为巩固抗疟成果,继续降低发病率,控制疫情回升,于1986年选择了黄淮平原河网地区,历年疟疾流行严重,具有代表性的鹿邑、郸城县,在221.7万人口范围内,通过建立疟疾管理制度,监测系统,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方法,连续十年的现场观察,疟疾年发病率8年稳定在1/十万以下,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 孙其良王文学苏云普苟玫先申运动赵伟岳翠英
- 关键词:疟疾
- 黄淮平原河网地区间日疟防治对策的研究被引量:1
- 1989年
- 为了探讨黄淮平原河网地区间日疟防治对策,于1981~1986年在河南省鹿邑县观堂乡进行试点研究,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和减少人蚊接触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发病率从1981年的44.07‰降至1986年的0.24‰。实验证明,在该类地区采取上述抗疟对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 宋金铎尤显策李东方李振峰梁东坡王登学王文学王国兴
- 关键词:间日疟中华按蚊传染源
- 1971~2000年鹿邑观堂中华按蚊生态习性调查研究
- 2002年
- 中华按蚊是黄淮平原地区唯一传疟媒介,为了解该蚊在黄淮平原地区生态习性,为媒介防制提供依据,于1971~2000年选择鹿邑观堂采取了固定地点,日落后牛诱2h、人帐通宵捕蚊等方法,对该蚊的季节消长,叮人率,栖牲及幼虫生态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纵向观察.
- 胡志田王文学
- 关键词:中华按蚊生态习性疟疾
- 豫东平原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结果
- 1997年
- 豫东平原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苟改先1王文学1孙其良2胡志田3我省豫东平原地区于1960、1970年出现两次间日疟暴发流行,平均发病率15%以上[1]。经过长期积极防治,发病人数减少,流行范围缩小,1985年发病率降至26‰[1,2]。为了探讨该...
- 苟改先王文学孙其良孙其良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
- 开封市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 1986年
- 为了解我省农村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程度,流行情况,虫种与分布范围,为今后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10~12月,在开封市郊区、开封县对居民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王文学张绍武苟改先石鼎录司俊常田玉林薛宝成
- 关键词:寄生虫感染率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