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从“国家学”到“政治学”:清末西方政治学的引入与学术体系转型被引量:5
- 2015年
- 戊戌维新后,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开始逐步系统地传入中国。1899年《清议报》刊载伯伦知理的《国家论》译著可以看作是具有学科意义的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其所建构的学术体系是以"国家"、"宪法"为基础,围绕与国家相关的诸问题形成的"国家学"学术框架,这种体系建构与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学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而在小野塚喜平次《政治学大纲》一书传入中国后,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视野从理论层面拓展到了公民社会,并形成了广义与狭义的学科体系划分,具有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初步特征。这种变动与调整体现了政治学研究视野的扩展、研究体系的扩大与研究方法的扩充,这同时也是现代美国政治学对于德国政治学的回应与冲击。
- 王昆
- 关键词:政治学学术体系
- 简论历史学的客观性及其后现代释义
- 2012年
- 客观性作为历史学的根本属性,是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兴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强烈冲击了现代历史学,尤其是对历史学的客观性全面质疑,认为史学就是如同文学式的一种虚构。然而,其质疑并不能真正否定历史学本身的客观性。当然,历史学的客观性其实只能处于一种弹性状态。
- 王昆陈弢
- 关键词:历史学客观性后现代主义
-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 2016年
- 西方政治学在"西学东渐"时期的传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一个萌芽,这一过程也是晚清民国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的一部分。对于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科史的范畴,但是现有研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政治学学科史与政治思想史的区别,也未能构建出学科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于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而言,除了需要摒弃"日本中心观"的思维定式之外,还需要重视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强调西方政治学的传入、建立、教学以及运用宣传等方面的整体性研究,同时注意西方政治学、日本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现实影响。
- 王昆汪益
- 关键词:西学东渐政治学学科史
- 再谈“问题与主义”之争被引量:2
- 2011年
- 92年前的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引发了一场的广泛讨论。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大家的看法相去甚远,评价褒贬不一。本文通过第三只眼来分析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根本原因,阐释具体的论战,以及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从而试图还原历史的原貌。
- 王昆
- 梁启超与伯伦知理国家学说被引量:6
- 2013年
- 伯伦知理国家学说传入近代中国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梁启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梁启超吸收、借鉴伯伦知理国家学说,并在学说中国化的基础上进行宣传、运用和批判。这一过程反映了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一般脉络,其中凸显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 王昆
- 关键词:国家学说
- 思潮变动与学术转型:西方政治学引入与晚清社会
- 2016年
- 西方政治学的引入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思潮变动与学术转型是西方政治学引入的双重作用。这其中既存在新知与新学的"下渗",也存在部分阶层、部分群体的选择性"回避",这就是西方政治学引入的真实状况,即新知的传播与接受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清末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学作为"新知",在这个面临多重危机的"旧国"内生根,继而又发芽、成长。它们两者所产生的文化碰撞、冲突与矛盾,最终"挟持"着这个国家走向另一个新的时代。
- 吴祖鲲王昆
- 关键词:西方政治学学术转型晚清社会
-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晚清政治学学科史研究述论
- 2016年
- 晚清民国是近代中国学术体系转型与知识体系转换的关键时期,西方政治学的引入则是这种变动的知识性基础。但是我们在对新世纪以来晚清政治学学科史研究成果稍作梳理后便不难发现,目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充分,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也较多。已有研究片面强调日本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影响作用,忽视了日本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之间的互动与差异。西方政治学在近代中国的引入除了要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必须重视西方政治学的本土化过程,并反思这一过程中学术与政治的双向互动关系。
- 王昆
- 关键词:政治学思想史学科史述论
- 思潮变动与学术转型:西方政治学引入与晚清社会
- 2016年
- 西方政治学的引入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思潮变动与学术转型是西方政治学引入的双重作用。这其中既存在新知与新学的“下渗”.也存在部分阶层、部分群体的选择性“回避”.这就是西方政治学引入的真实状况,即新知的传播与接受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清末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学作为“新知”,在这个面临多重危机的“旧国”内生根,继而又发芽、成长。两者所产生的文化碰撞、冲突与矛盾,最终“挟持”着这个国家走向另一个新的时代。
- 吴祖鲲王昆
- 关键词:西方政治学学术转型晚清社会思潮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碰撞
- 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学引入的两种学术体系——以伯伦知理与小野塚喜平次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3
- 2016年
- 1899年4月,《清议报》刊载的伯伦知理《国家论》译著,是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近代中国引入的滥觞。在此之后,各类政治学著述便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性著作即是小野塚喜平次的《政治学大纲》。伯伦知理与小野塚喜平次的相关著述,代表了这一时期引入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学学术体系。前者建构的学术体系是以"国家"、"宪法"为基础,围绕与国家相关的诸问题形成的"国家学"学术框架。而在小野塚喜平次《政治学大纲》一书传入中国后,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视野从理论层面拓展到了公民社会,并特别强调对政治现象的研究,提倡引入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手段对政治学进行研究。这种变动与调整体现了政治学研究视野的扩展、研究体系的扩大与研究方法的扩充。
- 王昆
- 关键词:晚清政治学学科史
- 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1899~1905年被引量:6
- 2014年
- 从1899年4月《清议报》刊载伯伦知理《国家论》译著开始,到1905年10月《直隶教育杂志》相继刊出严复《政治讲义》一文,这期间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家"、"宪法"为核心的西方政治学译著传播;二是以"研究方法"、"译著讲义"为主题的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推介;三是以"学科体系"、"学科派别"为内容的西方政治学学科体系构建。但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并非前后相继、界限明确,而是混合出现、齐头并进。晚清学人对西方政治学的宣传、运用及回应,体现了晚清学人对于近代中国政治学学科构建的"自我意识",这为之后近代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 王昆杨德山
- 关键词:晚清政治学学科史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