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兰

作品数:23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伦理
  • 5篇文学
  • 5篇小说
  • 3篇道德
  • 3篇康拉德
  • 3篇儿童文学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伦理价值
  • 2篇哈利·波特
  • 2篇黑暗之心
  • 2篇儿童
  • 2篇《哈利·波特...
  • 2篇《黑暗之心》
  • 1篇当代英语
  • 1篇道德人
  • 1篇道德原则
  • 1篇道教
  • 1篇对话性
  • 1篇伊甸园

机构

  • 22篇南昌工程学院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南昌航空大学

作者

  • 22篇王晓兰
  • 2篇周莉莉
  • 1篇王松林
  • 1篇王丽娟
  • 1篇刘茂生
  • 1篇易丽君
  • 1篇李晖

传媒

  • 10篇南昌工程学院...
  • 5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南昌航空大学...
  • 1篇戏剧文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月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文学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玛丽娅·尼古拉耶娃教授访谈录(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玛丽娅·尼古拉耶娃教授是剑桥大学剑桥-哈默顿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在她长达40年的儿童文学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十几部儿童文学研究专著,包括《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和《绘本如何说故事》等被国际儿童文学界高度认可的代表作。因其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她曾先后被授予格林兄弟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终身成就奖和国际奇幻艺术学会杰出学者勋章。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王晓兰应邀在剑桥-哈默顿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访学,并在访学期间对尼古拉耶娃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该访谈对欧美当代儿童文学现象、儿童文学研究方法与视角、儿童文学研究趋势、当下儿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尼古拉耶娃教授认为,儿童文学研究必须考虑成人作家和儿童读者之间那种不平等的社会与认知地位;不管是为成人还是为儿童创作的所有伟大艺术,都因其传递有关世界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而具有教育性,但因儿童的认知能力比成人弱,所以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更具有教诲价值。
王晓兰
关键词:儿童文学
从《柳林风声》看儿童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被引量:2
2018年
《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是儿童人格的真实写照,为儿童读者提供了认识自己的镜像。他从任性胡闹走向理性成熟的过程,隐喻个体从受自然天性驱动的顽童转变为受社会规范和理性约束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柳林风声》这类儿童文学经典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一代代读者的欣赏与认同,是因为作品既充满童心童趣,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对自然天性及其后果的表现以揭示儿童接受教化的必要性、对真善美的表现以彰显人性的美好,构成儿童文学经典的不朽内涵。儿童文学经典的魅力与价值在于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触动和道德的教化。
王晓兰
关键词:《柳林风声》
菲尔丁道德密码的解译——评《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被引量:1
2012年
较之于英国18世纪其他小说家,菲尔丁似乎蒙受了更多的误解,其小说丰富的伦理价值未能得到批评家的充分理解,如塞缪尔.约翰逊、F.R.利维斯等评论家都对菲尔丁持贬抑态度。杜娟博士从道德哲学的视角,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新评价了菲尔丁小说的伦理价值,揭示了菲尔丁与18世纪英国社会伦理的同构关系,即菲尔丁凭借小说创作这种艺术活动,以自己的伦理诉求和艺术形式担当了作家的社会意识形态责任。该书作者质疑权威论断,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真知灼见,使该著作洋溢着学术创新的精神。
王晓兰
关键词:伦理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
王尔德童话的伦理判断与价值发现被引量:5
2014年
王尔德因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而被看作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言人。然而,如果仔细考察他的童话,我们可以在其充满唯美色彩的童话中窥见深刻的伦理道德内涵。实际上,王尔德的童话兼具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用艺术之美诠释社会伦理内涵。王尔德将现实世界的道德哲理隐藏于唯美的童话故事当中,利用童话世界中直观对照的美与丑、善与恶,传递了儿童能轻易感悟的伦理内涵。他的童话作品所蕴含的丰富伦理价值,不仅给予人们教诲,也给予人们警示。同时,童话中美丑、善恶的伦理判断并没有遵循理性、严密的论证方式,而是用代表善与恶的意象从审美的视角去呈现对社会道德的应然想象、社会道德的实然表现以及对社会道德的适然探求,用艺术的审美体验去提升读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刘茂生王晓兰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艺术审美伦理价值伦理判断
生态关怀背后的道德忧思——康拉德丛林小说的生态取向管窥被引量:2
2010年
康拉德将创作的视线投向浩瀚的大海与原始的丛林,使得他的小说虽然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包含了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部分——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对现代人物质主义的挞伐以及对相对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崇尚。生态批评可以为我们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开启新的视野,并由此管窥康拉德生态关怀背后对道德危机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思。
王晓兰
关键词:《黑暗之心》生态取向
投射在文本中的巫术魅影——论中英古典文学中的巫术表现及其差异被引量:1
2015年
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都有魔法或者巫术的魅影闪现,这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类祖先都是通过巫术思维来理解世界的。然而,因为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学对魔法与巫术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倾向。欧洲古代文学中建构的巫术形象大多数偏向负面,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士、方士则多数以正面形象出现。中西方迥异的宗教文化与诉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王晓兰
关键词:魔法巫术基督教道教
《人民公敌》中“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冲突及其当代意义
2010年
《人民公敌》是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在1882年创作的一部振聋发聩的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显示出剧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建构方面独到的技艺与魅力。
王晓兰
关键词:人民社会问题剧
伦理环境与伦理抉择:康拉德与老舍笔下人物悲剧探源
2010年
康拉德在创作中将人物悲惨状态推到极致来凸显敌对的社会伦理环境和个体的伦理选择对人物造成的悲剧,这一手法给予了老舍极大的影响。在康拉德与老舍的作品中,代表不良伦理环境的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活动、谋取各种利益的中心,更是作家考察人类本性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创作表明:敌对的社会环境与小说主人公在关键的道德考验中做出的伦理抉择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王晓兰
关键词:康拉德老舍伦理环境伦理选择
文学与电影双重艺术符号中的“空心人”
2009年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对欧美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都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诸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对《黑暗之心》主题的延伸或扩展。艾略特的诗歌、戈尔丁的小说与科波拉执导的电影中都激荡着《黑暗之心》的回声,文学和电影双重艺术符号反复演绎着"人性恶"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个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空心人"形象。
王晓兰
关键词:《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
《哈利·波特》中的善恶斗争与斯芬克斯因子博弈被引量:3
2014年
文学伦理学批评把伦理意义上的人看成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组成。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和伏地魔两个主要人物在社会化过程中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考察,认为哈利与伏地魔被建构成一对具有同源结构的镜像人物,其中一个是"善"的体现,另一个是"恶"的化身。他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寄托、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镜像人物,恰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可以象征性地看成是一个人兽同体的斯芬克斯因子:伏地魔代表斯芬克斯的兽身,象征着被欲望驱动、表现为自然意志的兽性因子;而哈利则代表斯芬克斯的人头,象征着受伦理意识控制、表现为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在小说结尾,哈利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伏地魔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胜利,隐喻着哈利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胜利,即人性因子有效地制约了兽性因子,使他获得理性的成熟,走向人格的完善。
王晓兰
关键词:《哈利·波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