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轶虹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农作
  • 3篇农作物
  • 3篇作物
  • 3篇根冠
  • 3篇根冠比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因子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NPP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植物
  • 1篇生物量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水稻
  • 1篇暖通
  • 1篇暖通空调
  • 1篇暖通空调系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王轶虹
  • 4篇史学正
  • 4篇王美艳
  • 3篇赵永存
  • 2篇于东升
  • 2篇陈龙
  • 1篇徐胜祥
  • 1篇宋正姗

传媒

  • 2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机电信息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1—2010年中国农作物可还田量的时空演变
2016年
作物收获后的地上秸秆和地下根系部分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准确估算农作物收获残余物(CSRE)可归还到农田中的生物量可以帮助认识秸秆和根系在农田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本文采用2011—2012年全国实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6种作物的生物量获得的干燥系数(DC)、收获指数(HI)和根冠比(R/S),结合2001—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农业统计数据估算了可归还到农田中的农作物收获残余物生物量。2001—2010年中国农田产生的CSRE总量为3.5 Pg C。6种作物种,水稻产生的CSRE总量最多,为106.4 Tg C,玉米年均增加量最大,为C 6.5 Tg/a。2001—2010年,以县级行政单元估算的单位面积CSRE值在0.01~9.32 t/(hm^2·a)之间变动,全国平均值为C 3.20 t/(hm^2·a)。农田产生的CSRE空间分布不平衡,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的四川盆地CSRE可还田量较高。2001—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农田产生的CSRE量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北部、四川盆地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明显,且CSRE年际波动较小。华南地区农作物CSRE量减少趋势明显,但是年际波动较小。CSRE量波动较大的区域主要是西北地区。农田产生的CSRE量与气温和降水有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
王轶虹史学正王美艳赵永存
关键词:农作物根冠比气候因子
基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根生物量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准确预测作物根生物量对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为研究区,以2012年晚稻季抛秧的黄花粘水稻为研究对象,基于26个监测点的水稻生育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叶面积指数(LAI)以及完熟期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了LAI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比较了利用LAI直接预测根生物量和利用根冠比法预测根生物量的优劣,最终建立了基于多生育期LAI的水稻根生物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灌浆期LAI与根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75;利用LAI直接预测根生物量精度高于根冠比法;利用单一生育期LAI预测根生物量的精度较低;多生育期LAI能显著提高根生物量预测精度,其中基于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LAI组合的根生物量预测模型最优。综上所述,本研究区抛秧的黄花粘水稻的根生物量可以通过LAI快速、准确地预测。
陈龙史学正徐胜祥于东升王轶虹宋正姗王美艳
关键词:水稻叶面积指数根生物量根冠比
2001-201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25
2017年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索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全球碳循环,预测未来生态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数据集,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和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气候因子对农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C 0.21~17.24 Mg hm-2 a-1,平均值为4.12 Mg hm-2 a-1。从时间变化来看,NPP年际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表现为南方高,北方低,其中,甘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淮海区北部NPP值较低,<3 Mg hm-2 a-1;四川盆地、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云南、贵州、海南等地NPP值较高,>5 Mghm-2 a-1。从变化趋势来看,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区、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南部上升趋势明显,东北农业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0年,中国农田中有22%的像元NPP平均值与降水呈显著相关,7%的像元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王轶虹史学正王美艳赵永存
关键词:农作物气候因子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暖通空调系统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已成为居民家庭耗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研究其节能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暖通系统在建筑中的完美应用提供节能参考。
徐涛陆超平王轶虹
关键词: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2010年中国农作物净初级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16
2016年
采用2011—2012年全国实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6种作物的生物量获得的干燥系数(DC)、收获指数(HI)和根冠比(R/S),结合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农业统计数据估算了2010年中国农作物产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2010年中国农作物产生的NPP为596 Tg C,其中地上NPP为517 Tg C,地下NPP为80 Tg C。NPP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松嫩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的四川盆地和华南的珠江流域。单位面积农作物产生的NPP介于9—2094g C m^(-2)a^(-1)之间,平均密度为519 g C m^(-2)a^(-1)。NPP密度(NPPD)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内陆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9个农业区中,黄淮海区农作物产生的NPP最多,东北区NPPD最高,青藏区农作物NPPD最低,产生的NPP也最少。作物种植面积能解释98%农业区之间NPP差异。通过对每个区域内县域NPPD与气候因子和化肥因子做相关分析,发现化肥施用量、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均对NPPD的空间分异有影响,但是9个区域的主导因素不同。
王轶虹王美艳史学正陈龙赵永存于东升
关键词:农作物PRIMARY根冠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