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涛

作品数:17 被引量:227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气候
  • 4篇灾害
  • 4篇气候变化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降水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日数
  • 2篇时空对称性
  • 2篇农牧
  • 2篇农牧交错带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候变暖背景
  • 2篇气候暖干化
  • 2篇作物蒸散量
  • 2篇流域
  • 2篇降水日数
  • 2篇交错带
  • 2篇旱涝
  • 2篇旱灾

机构

  • 17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

  • 17篇王鹏涛
  • 14篇延军平
  • 4篇蒋冲
  • 3篇曹永旺
  • 3篇刘永林
  • 2篇刘宪锋
  • 2篇王璐璐
  • 1篇任志艳
  • 1篇廖光明
  • 1篇张艳芳
  • 1篇窦睿音
  • 1篇万佳
  • 1篇雷向杰
  • 1篇李敏敏
  • 1篇杜华明
  • 1篇雷杨娜
  • 1篇朱妮
  • 1篇王腾
  • 1篇喻元
  • 1篇王娟

传媒

  • 4篇中国沙漠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陕西气象
  • 1篇高原地震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旱涝时空响应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深入认识环渤海地区区域响应特征,进而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高旱涝灾害应变能力。[方法]利用环渤海地区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以及空间插值法揭示环渤海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Z指数旱涝等级标准和区域旱涝指标分析该区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1)环渤海地区近52a气候总体呈现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增温速率为0.25℃/10a,且于1988年前后发生增温突变;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且南北增温程度差异不大。(2)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下降速率为10.37mm/10a;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差异逐渐减小;(3)1988年后,环渤海地区旱涝灾害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旱灾显著增加,涝灾略有减少;空间上旱灾比例高于涝灾,且呈现出明显的干旱趋势。[结论]环渤海地区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所响应,尤其是旱涝灾害,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
王璐璐延军平李敏敏王鹏涛曹永旺
关键词:气候变化旱涝Z指数
关中平原旱涝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39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观测数据,计算各站月、季及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结合该区域旱涝灾害的已有研究,利用标准降水指数及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1961—2012年旱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2年,关中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mm,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表明关中平原干旱频次增加。(2)关中平原无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呈现上升趋势,小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关中平原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增多。(3)春季、秋季、年SPI整体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关中平原春季、秋季、年尺度均呈干旱化的趋势;而夏季、冬季SPI则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两季趋于湿润化。(4)渭南西部、咸阳东部、宝鸡东部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西安中部户县、长安等地,宝鸡西部、咸阳北部发生雨涝灾害的频率则更高。
王娟王鹏涛雷向杰雷杨娜延军平
关键词:关中平原旱涝灾害降水日数
1960—2012年内蒙古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时空变化被引量:26
2016年
利用内蒙古46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以表征降水年内分配非均匀特征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指标,分析了内蒙古降水年内时间分配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3a内蒙古PCD平均值为0.70,呈显著减少趋势。PCP平均值为194.65°,呈不显著的提前趋势。(2)PCD高值区在阿拉善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低值区在大兴安岭北部、乌兰察布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全区PCP则以192°等值线为界,表现出西晚东早的空间分异格局。(3)PCD普遍呈下降趋势,以呼伦贝尔高平原、乌兰察布高原减小趋势最显著。PCP也以提前趋势为主,贺兰山、乌兰布和沙漠一线以东地区为主要的PCP提前区。(4)各站PCD与年降水量均为正相关,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到了60.8%。PC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显著相关的地区仅占到全区的34.7%。
任志艳延军平王鹏涛
关键词:降水集中度降水集中期
所罗门群岛及周边海域M≥7.4级地震时空对称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对重大自然灾害趋势判断的时空对称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强震的时空变化特征,对该区的未来强震做出趋势判断。结果表明:1强震活动与区域地质活动关系密切,历史强震均发生在俯冲带一侧。2强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可公度性。所罗门群岛地区在2015年发生7.4级以上地震的信号较强,蝴蝶结构图表明2015年发生M≥7.4级强震的概率为46.7%,不漏报水平43.75%。3在空间分布上,强震震中呈东西对称跃移,且具有沿板块边界运动的特点。震中跃移具有规律的经纬对称性和经纬同步性,在经度上以160°E为对称轴摆动,在纬度上以10°S为对称轴上下摆动。根据震中跃移的空间对称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判断,下一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纬度上可能逼近9.5°S以北位置,在经度上可能逼近160°E以西的位置。
王鹏涛延军平蒋冲王腾万佳
关键词:时空对称性可公度性
灾害统计与统计灾害学
“没有统计,就无法认识世界。”一般认为统计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从周围的现象采集数据,把数据意味着什么表示的一目了然;统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推测未知的结果,即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地震专家们认为,地震预测预报可以分为三种...
延军平王鹏涛
关键词:自然灾害
北方农牧交错带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与成因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46个气象站1961-2013年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法计算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对ET_0的贡献率,并通过趋势分析、GIS空间插值方法对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年ET_0平均值在839~1097mm,近53a来以0.21mm·a^(-1)的速率减小。(2)空间分布上,ET_0总体呈现"一高二低"的分布格局:陕北高原为高值区,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地区、青东农区及陇中片区为两大低值中心区。且陕北高原、陇中及青东农区61%的站点ET_0平均以0.85mm·a^(-1)(P<0.05)的趋势递增,而吉林西部、科尔沁沙地、辽西地区则呈明显减小趋势。(3)气象因子对ET_0的贡献受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和气象因子的相对变化共同影响,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带ET_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其次为平均风速;但近53a来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达0.0154m·s^(-1)·a^(-1)(P<0.001),因此,综合分析结果表现为风速对ET_0的贡献量最大,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ET_0下降主要归因于风速的降低。
李英杰延军平王鹏涛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PENMAN-MONTEITH公式北方农牧交错带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统计规律与风险管理研究
全球气候的持续增暖,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导致全球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重、干旱范围扩大。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干旱分布区,同时也是全球同纬度干旱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世纪后期以来,西北地区气候呈现出暖湿化趋势,但是...
王鹏涛
关键词:干旱灾害时空对称性
文献传递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陕甘宁地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风速是影响沙尘天气最重要因素,认识温度对风速的影响有助于环境保护实践。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线性趋势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陕甘宁地区1960—2014年风速和气温日平均值数据进行年尺度及季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陕甘宁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最快,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2)陕甘宁地区年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且以0.07 m·s^(-1)·(10a)^(-1)的速率下降,春季下降速度最快,气温突变后下降趋势更明显。(3)从空间尺度上看,年平均风速呈现以环县、延安、西吉、河曲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区域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四季平均风速在气温突变后以陕甘宁中部地区为减少中心。(4)气候变化背景下陕甘宁地区风速变化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
芦佳玉延军平王鹏涛刘永林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风速
2000—2012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地表蒸散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16年
分析陕甘宁黄土高原区地表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本文利用MOD16蒸散数据,统计分析了陕甘宁黄土高原区2000—2012年地表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国家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和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02年蒸散量迅速上升,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378.6mm,2003—2006年蒸散量呈下降趋势,2006年之后蒸散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近13年来,陕甘宁黄土高原区多年平均蒸散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蒸散量自西北至东南递增,最南部的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地是3个主要的高值区;年蒸散量以夏季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最少,且季节蒸散的分布与年蒸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3)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蒸散量草地和耕地的贡献率最高,密灌丛、疏灌丛次之,常绿针叶林、森林草原贡献率则较小。(4)陕甘宁黄土高原区动力因素对地表蒸散量影响以正相关为主,风速对该区影响较大;热力因素对地表蒸散量影响以负相关为主,其中气温与蒸散在空间上呈负相关的区域较大,日照时数与蒸散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区域的面积次之;水分条件(降水量、相对湿度)对蒸散的影响也以正相关为主。
王鹏涛延军平蒋冲曹永旺
关键词:黄土高原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陕甘宁地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芦佳玉延军平王鹏涛刘永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