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进

作品数:26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骨折
  • 7篇内固定
  • 4篇腰椎
  • 4篇关节
  • 3篇融合术
  • 3篇手术
  • 3篇接骨
  • 3篇接骨板
  • 3篇胶原
  • 3篇骨板
  • 3篇股骨
  • 2篇腰椎退变
  • 2篇诊治
  • 2篇植骨
  • 2篇植骨融合
  • 2篇植骨融合术
  • 2篇植入物
  • 2篇生物材料
  • 2篇生物力学
  • 2篇同侧

机构

  • 25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江苏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镇江市急救中...

作者

  • 25篇田进
  • 12篇沈铁城
  • 10篇孙太存
  • 10篇黄永辉
  • 10篇崔学文
  • 9篇江红卫
  • 9篇徐晓峰
  • 6篇鲁彪
  • 6篇刘永明
  • 5篇王国正
  • 4篇左华
  • 4篇刘锦波
  • 3篇陈海宁
  • 3篇张军
  • 3篇夏青
  • 2篇曹兴兵
  • 2篇许文荣
  • 2篇丁亮
  • 2篇何伟
  • 1篇刘同行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3
  • 2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跟骨解剖钛钢板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7年2月收治的56例64足跟骨骨折手术病例。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复位后用可塑性解剖钛板固定,术中43足植骨。术后常规负压引流48~72小时并加压包扎。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9~16周,平均11.6周。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其中优31例,良17例,中8例,优良率85.7%。共发生手术并发症9足,占14%,其中5例切口边缘浅表坏死,1例深部感染至慢性骨髓炎,1例腓肠神经损伤,2例复位丢失。结论: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内固定以及必要的植骨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办法,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规范操作、引流、植骨是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江红卫黄永辉何伟田进张军沈铁城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
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体内降解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性被引量:7
2011年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黄永辉李大鹏沈铁城左华田进邹俊
关键词:Β-磷酸三钙可吸收生物力学硬组织植入物
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固定板装置的研制(英文)
2010年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脊柱后路复位固定的钉棒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力学的缺陷,钉板系统更适合在患者中广泛使用。目的:依据中国人脊柱的椎弓根间距、弧度、椎体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测量结果,研制一种新型的脊柱后路复位内固定板装置。方法:测量129例门诊查体的正常者的胸腰椎数据。依据影像学测量的结果,并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新型脊柱复位内固定器进行图纸设计及形状设计。取18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行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内固定板装置固定,CD及Steffee组分别用CD及Steffee钢板固定,测量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及侧屈载荷状态下的位移、应变、刚度和破坏性能等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论: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内固定装置(GDP)能较好地满足人体强、刚度的要求。GDP组测得椎体固定的强度和刚度均比对照组CD和Steffee钢板系统优越(P<0.05),腰椎的扭转力学性能比CD,Steffee钢板内固定分别高出13%和14%,腰椎的极限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GDP能承载载荷,比CD,Steffee钢板更大(P<0.05)。说明齿轮撑开式脊柱复位固定板装置的设计符合中国人脊柱的解剖规格,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可以显著促进椎骨骨折的愈合,防止脊椎后凸的复发和高度的丧失。
崔学文田进丁亮吕书红
关键词:后路复位内固定生物力学医学植入物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英文)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表面的微观和亚微观结构对细胞的黏附与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利用纳米技术和三维造孔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模仿了天然骨的成分与微结构特征。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的细胞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9/2006—12在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完成。材料;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由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健康成年志愿者自愿捐献,受试者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磷酸甘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复合培养14d。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Von Kossa染色鉴定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学特性。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其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细胞增殖迅速,10~12d左右即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7-9d即可传代。经诱导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Von Kossa染色阳性,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构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培养模型中,细胞可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表面良好贴壁。复合培养8d,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大量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14d,大量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生长,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结论: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肢原骨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和增殖,细胞相容性良好。
黄永辉田进夏青沈铁城许文荣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生物材料
骨水泥注入中空侧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
背景:腰椎退行性病变一旦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失稳及退变性侧凸,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时,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内固定器械.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相当普遍,因此如何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上置入稳定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荆丹峰许艺荠孙太存田进鲁彪崔学文
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观察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6/2008-1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54.2个月;3年生存率79.8%,5年生存率63%。29例患者中2例于置换后35~48个月发生假体断裂,1例置换后44个月假体松动,经翻修术后功能恢复良好。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最终行截肢手术。置换后1年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显示股骨远端患者15.5~28.0分,平均23.5分;胫骨近端10.5~29.0分,平均22.4分。其中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浅表或深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损害,1例是肿瘤粘连术中分离时损伤,术后腓总神经支配区皮肤痛觉过敏,给予局部封闭、理疗等措施后好转,1例考虑是骨水泥压迫所致,经术后对症治疗,完全恢复。结论: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崔学文徐晓峰潘鑫田进张军曹兴兵
关键词:肿瘤型假体恶性骨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多因素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3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56例患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对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和未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患者的年龄、糖耐量、体重、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颈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强度、颈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是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91、3.560、5.875和3.080(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田进丁亮崔学文孙太存黄永辉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长锁定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长锁定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采用9孔或10孔锁定接骨板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23~82岁,平均4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10例,重物砸伤1例,撞伤1例。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断端侧方分离移位、短缩2.1~3.4 cm,平均2.62 cm;均伴成角畸形。骨折按Robinson分型标准:2B1型5例,2B2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 h~19 d,平均5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价,患者对外观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4.7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1.4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82~98分,平均92.4分。患者对外观满意率为88.9%(16/18)。结论长锁定接骨板桥接固定可保留骨折断端软组织血运,其稳定结构提供了较好的生物力学环境,有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孙太存徐晓峰崔学文田进程千曹兴兵刘永明
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临床特点及诊治失误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中常见失误,探讨改善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12例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为: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4例,合并髋部骨折分别为...
孙太存鲁彪崔学文田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