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鸿

作品数:22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孢子
  • 4篇微生物
  • 3篇植物
  • 3篇石灰性
  • 3篇石灰性紫色土
  • 3篇土壤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活...
  • 3篇紫色土
  • 3篇桤柏混交林
  • 3篇微生物活性
  • 3篇混交
  • 3篇混交林
  • 3篇川西高原
  • 2篇稻曲病
  • 2篇稻曲病菌
  • 2篇正交
  • 2篇乳酸
  • 2篇乳酸菌
  • 2篇食用

机构

  • 2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22篇田鸿
  • 13篇张小平
  • 7篇陈强
  • 5篇李小林
  • 5篇廖德聪
  • 5篇齐桂年
  • 4篇辜运富
  • 3篇张波
  • 3篇李登煜
  • 2篇刘爱玲
  • 2篇赵珂
  • 2篇张凌子
  • 1篇蒲彪
  • 1篇刘松青
  • 1篇施兆鹏
  • 1篇李建华
  • 1篇余秀梅
  • 1篇陈翠平
  • 1篇任丹
  • 1篇陈盛相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食品科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茶叶科学
  • 1篇茶叶通讯
  • 1篇中国茶叶学会...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灰性紫色土上桤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
2003年
测定了石灰性紫色土上几种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比较了人工林与无林荒地(对照)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混交比1∶1)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分别比桤木纯林和柏木纯林高20%、53%,其中底层(15~20cm)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分别高30%、15%;芽孢杆菌全数及其与静止细胞数之比高于柏木纯林,但低于桤木纯林;3种林型的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数量无明显差异;3种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显著高于无林荒地土壤。这说明在四川石灰性紫色土区营造人工林时,采用桤柏混植,比种植单一树种的纯林会收到更好的生态效益。
李登煜陈强张小平廖德聪田鸿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林型桤柏混交林
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
采用16SrDNA-PCR-RFLP和16~23SrDNA的ISR-PCR-RFLP分析技术研究了分离自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酸奶子中的82株乳酸菌和11株参比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并用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供试...
田鸿
关键词:川西高原乳酸菌优良菌株
文献传递
水稻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及稻曲病菌毒素对水稻、玉米、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5
2000年
田鸿陶家凤
关键词:水稻萌发特性
石灰性紫色土上桤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
测定了石灰性紫色土上几种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比较了人工林与无林荒草坡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混交比1:1)土壤的徽生物总数分别比桤木纯林和柏木纯林高20%、53%,其中底层(15-20cm)土壤的...
李登煜陈强张小平廖德聪田鸿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林型桤柏混交林微生物活性
文献传递
川西高原牧区牦牛酸乳中的几株乳杆菌发酵特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感官评定和酸度测定,从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奶酸乳中分离的109株乳酸菌中筛选出6株发酵酸乳感官品质良好的乳杆菌,进一步研究这6株乳杆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产黏特性、产乙醛特性,并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42℃条件下,6株乳杆菌在MRS培养基中培养14h、在10%的脱脂乳中培养8h时,达到最高生长量;6株乳杆菌发酵10%脱脂乳凝乳时酸度都达到GB2746—1999的要求,凝乳黏度为1050~4900mPa·s,乙醛产量为15.11~26.64μg/mL。冷藏中菌株E-1、E-5产酸量小,后酸化能力弱。6株乳杆菌单株凝乳冷藏中黏度在第5天达最高,其中菌株E-1、E-5的凝乳黏度变化小;菌株J-2、E-5发酵乳冷藏乙醛含量在第3天达到最高,其余菌株在第2天达到最高。16S rD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表明,菌株4-7、E-1、E-5之间的相似度达到99%以上,这些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菌株J-2与副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与代表菌株L.paracaseiSM63的相似度为97.6%;菌株4-1和B-2的相似度达到99%,与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1和E-5可用于开发酸乳发酵剂菌种。
田鸿张小平严以兰
关键词:乳杆菌发酵特性系统发育
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应用微生物技术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浅谈被引量:13
2007年
《农业微生物学》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和应用微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应用微生物技术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既熟练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开设《实用微生物技术》和《食用菌生产》等选修课程,既满足学生对微生物实用技术学习的需要,也为生产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员。
田鸿陈强张小平廖德聪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微生物
防侧漏的容器套嘴及容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侧漏的容器套嘴及容器装置,属于容器装置领域,提供一种可防侧溶液漏的容器套嘴及设置有该容器套嘴的容器装置,所述容器套嘴具有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设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内部为流道,所述流道的一端为出液口,...
张笑萍唐振张凌子邹捷张小平张波田鸿陈强李小林
文献传递
茶树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茶多酚耐受性的初步研究
2008年
本实验研究了茶树根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及对茶多酚的耐受性,并对内生细菌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茶树内生细菌时采用75%的酒精2min和2%次氯酸钠20min表面消毒处理,消毒彻底;含茶多酚的细菌营养平板可作为茶树根内生细菌的选择性分离平板。茶树内生细菌对茶多酚的耐受浓度,最高不高于0.5g/L;经鉴定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李建华齐桂年田鸿陈盛相
关键词:内生细菌茶多酚耐受性
石灰性紫色土上桤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
本文测定了石灰性紫色土上几种人工林土壤的徽生物活性,比较了人工林与无林荒草坡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混交比1:1)土壤的徽生物总数分别比桤木纯林和柏木纯林高20%、53%,其中底层(15~20cm)土...
李登煜陈强张小平廖德聪田鸿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桤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人工林
文献传递
冠突散囊菌发酵型茶饮料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对分离自四川自然发酵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发酵粗老的绿毛茶茶汁的单个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条件组合。结果表明,茶水比为1:30、时间180~216 h、接种量0.8%~1.0%、温度28~30℃为较优的工艺参数;液体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接种量〉温度〉时间〉茶水比;试验中各因素水平的优化组合为:接种量1%(孢子悬液浓度为1.6×10^7~2.0×10^7个/mL)、温度为26℃、时间为216 h、茶水比1:30。
田鸿齐桂年尹旭敏
关键词:冠突散囊菌正交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