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瞿辰

作品数:48 被引量:19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5篇地壳
  • 13篇地震
  • 12篇层析成像
  • 11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7篇剖面
  • 6篇断裂带
  • 6篇岩石
  • 6篇岩石圈
  • 6篇裂带
  • 6篇成像
  • 5篇地壳上地幔
  • 5篇地震层析
  • 5篇地震层析成像
  • 5篇地震剖面
  • 5篇地幔
  • 5篇上地幔
  • 5篇水合物
  • 5篇塔里木盆地
  • 5篇天然气水合物

机构

  • 37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浙江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洛斯阿拉莫斯...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贵州恒昊软件...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日本东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作者

  • 48篇瞿辰
  • 33篇于常青
  • 20篇杨文采
  • 7篇周蕙兰
  • 4篇罗愫
  • 3篇朱介寿
  • 3篇蔡学林
  • 3篇周宇
  • 2篇皮金云
  • 2篇曹家敏
  • 2篇曾祥芝
  • 2篇陈召曦
  • 2篇胥颐
  • 2篇谈顺佳
  • 2篇卢振权
  • 2篇刘晓宇
  • 2篇颜苹
  • 1篇张罗磊
  • 1篇皇健
  • 1篇马延路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地质论评
  • 3篇物探与化探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现代地质
  • 2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新生代裂谷系成因的探讨被引量:20
2019年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②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③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④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杨文采江金生瞿辰侯遵泽任浩然于常青
关键词:青藏高原三维成像大陆俯冲
青藏地区面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被引量:2
2003年
通过搜集1986~2001年间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44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187个地震事件,约1500条三分量长周期数字化地震记录。从中挑选出390条很好地覆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70°E~110°E,10°S~45°N范围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8~430km)进行1°×1°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成像。根据成像结果对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进行了推断,讨论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瞿辰朱介寿蔡学林
关键词:面波频散青藏高原岩石圈软流圈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2
2005年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 2°.初步结果表明 :( 1 )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横向上大体以 1 0 8°E为界 ,纵向上以 90km深度为界 ,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 ,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 ,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 .( 2 )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 ,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 .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 .( 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 ,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
瞿辰周蕙兰
中国大陆克拉通地体地壳密度结构特征被引量:12
2017年
本文根据重力场小波变换的尺度—源深度转换律,进行地面重力异常场多尺度分解,取得了反映中国地壳不同埋藏深度的小波细节,揭示了克拉通地体地壳的密度结构。中国大陆克拉通地体地壳密度结构的总体特点是:地壳密度总体偏高,尤其是在经历了岩浆底垫作用后,下地壳形成了粗大的和高密度的壳根,而造山带的下地壳通常有低密度的山根。现今的克拉通地体有几个演化的阶段,由陆地核演化为一定规模的克拉通地体可能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同演化的阶段地体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要赋予大地构造单元以演化阶段的内涵,才能准确理解它们的行为和属性。同时,根据地壳密度结构成像的结果,可以了解克拉通地体的成熟度。中国大陆克拉通地体或者内部地块的地壳密度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高的属于第一类,称为典型的克拉通,塔里木、阿拉善、华北东部、上中扬子等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克拉通地体上地壳密度偏低,而下地壳密度偏高,称为弱结晶基底的克拉通,鄂尔多斯和佳木斯属于第二类。第三类上中地壳密度偏高,而下地壳密度偏低,称为无壳根的克拉通残片,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属于此类,它们可能是古克拉通地体的残片。
杨文采瞿辰侯遵泽颜苹于常青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地壳构造克拉通小波多尺度分析
华北东部地区地壳泊松比异常及其成因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可以提供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扰动精细图像,进一步换算还可以得到泊松比的图像。但是,与P波和S波速度扰动图像相比,泊松比成像是否具有独特优点还有待研究。通过对华北东部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作出了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的图像,揭示了该区域存在一个高泊松比异常区,位于恒山—北太行—张家口一带,为深部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地球物理制约。从上地壳延伸到厚度达26 km左右的中地壳,地壳泊松比增加。根据岩石物理性质和其他地质信息,恒山—北太行—张家口地壳高泊松比异常可以用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壳减薄过程中上地幔部分熔融及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来解释。
杨文采瞿辰于常青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岩浆底侵作用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壳上地幔体波层析成像及其速度结构
本研究主要目标是:搜集地震体波走时资料,用其为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60°E~140°E,10°S~60°N)建立深度范围为0~400km的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得到岩石圈及上地帽的高分辨率(2°×2°)速度结构;综合地质学、...
瞿辰周蕙兰
关键词:上地幔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地块的属性与演化
2023年
利用大量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0.5°×0.5°×10 km的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大量细节,为了解大陆碰撞与高原演化的动力学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根据地震层析成像三维波速数据,计算取得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底界面深度的三维图,由此发现青藏高原东、西两部属性有本质区别:东部以高波速、较高电阻率和密度的厚岩石圈为主,厚度在150~180 km范围变化;西部以低波速、较低电阻率和密度的薄岩石圈为主,厚度在130~155 km范围变化。上述表明高原东部没有大规模软流圈上涌,而西部发生了大规模软流圈上涌,上涌幅度在20~30 km左右。高原东西部分界线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85°E,20°N)和(98°E,40°N)。结合古地磁数据可知,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在空间上是40 Ma以来西部陆陆俯冲作用与东南亚洋陆俯冲作用之间的作用力转变的过渡带。
刘晓宇杨文采陈召曦瞿辰于常青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层析成像
基于地震探测的盐源盆地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覆盖盐源盆地的短周期天然地震台阵和布设的一条人工地震测线所获得的地震数据,从中提取地震能量属性,并通过地震层析成像获得该地区的浅部地震速度结构,继而对短周期地震台阵一个月的噪声数据进行互相关得到经验格林函数,再通过时频分析获得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不同深度的S波速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盐源盆地地震特征主要分为三层:浅部为低速新生代沉积地层,P波速度为1.0—2.1 km/s,反射轴明显、连续性好,反射能量强,S波速度为中高南低,南部低速体与盐源断裂走向一致,新生代盆地整体呈南深北浅,沉积发育和构造形态受盐源断裂控制;中部为中低速三叠系地层,P波速度为3.5—4.5 km/s,反射轴不连续,反射能量较弱,S波速度逐渐变大,整体变化变小;深部为高速古生代地层,地震反射较为杂乱,反射能量弱;上地壳存在滑脱面,该界面为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的分界面,且向浅部发育一系列断层,其中金河—箐河断裂为盐源盆地与康滇地块的分界线,这些断裂带也是盐源盆地地震频发的部位。
张平川于常青瞿辰邱隆君李恒强
关键词:地球物理特征地质构造反射地震
盐源盆地重力异常解释推断及成盐远景区预测被引量:1
2020年
盐源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该区三叠系白山组、盐塘组地层蕴藏丰富的岩盐矿产。已知盐井沟岩盐体共施工普查井4个、生产井1个,其中普3孔钻遇岩盐体,有效控制深度1001 m(未揭穿盐体)。利用该区最新的1∶5万重力数据,结合岩盐矿的物性和异常特征,建立了岩盐矿产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局部重力异常进行了推断解释,并采用2.5D模型拟合剖面计算,得到引起局部异常的地质体空间几何形态和物性参数。根据本次重力工作成果,结合地质认识,在研究区内共划分2个成盐远景区,对下一步在该区找盐意义重大。
陈挺严迪余舟瞿辰冉中禹邱隆君
关键词:岩盐重力场
青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二维地震探测技术方法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冻土区勘探一直是地震探测的一个难点.为了探测研究区的深部结构,分析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情况及其冻土区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我们在研究区进行了高精度的二维地震勘探试验.本文主要介绍针对冻土区的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技术试验方法,包括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冻土层反射成像问题及精细速度分析等.通过对这些试验结果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一套针对高原冻土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震野外施工方法和静校正方法,为今后类似地区的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方法,提供了参数设置依据和一些经验.
谈顺佳于常青聂逢君皮金云王琪周宇瞿辰罗愫
关键词: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静校正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