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建屏

作品数:34 被引量:284H指数:8
供职机构: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水泥
  • 5篇水泥工业
  • 4篇课程
  • 4篇垃圾
  • 4篇环境质量
  • 4篇回收
  • 4篇CO2
  • 3篇低碳
  • 3篇中国水泥工业
  • 3篇生活垃圾
  • 3篇水环境
  • 3篇水环境承载
  • 3篇水环境承载力
  • 3篇碳排放
  • 3篇资源化
  • 3篇资源化利用
  • 3篇温室气体
  • 3篇化学分析
  • 3篇回收利用
  • 3篇建筑

机构

  • 34篇绵阳职业技术...
  • 24篇绵阳师范学院
  • 8篇西南科技大学
  • 4篇重庆大学
  • 2篇四川循环经济...
  • 2篇科技公司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作者

  • 34篇石建屏
  • 23篇李新
  • 7篇孙会宁
  • 6篇王忠祥
  • 5篇徐黎黎
  • 4篇吕淑珍
  • 4篇魏锡文
  • 4篇王中琪
  • 4篇申东
  • 3篇王海滨
  • 2篇赵婷婷
  • 1篇叶元蕾
  • 1篇霍冀川
  • 1篇蒲洋
  • 1篇胡云波
  • 1篇陈春燕
  • 1篇王微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广州化工
  • 2篇山西化工
  • 2篇建材技术与应...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供水技术
  • 2篇环境影响评价
  • 1篇水泥工程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广东化工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环保科技
  • 1篇邢台职业技术...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再生资源与循...
  • 1篇新校园(上旬...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水泥工业CO_2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被引量:16
2012年
水泥工业是中国制造业中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排放源,因此,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建立了CO2排放的数学模型并确定排放强度,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了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水泥工业CO2减排对策.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原料、燃料消耗定额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总量中,原料煅烧和燃料燃烧阶段的排放量分别占49%和51%;"十一五"期间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9t.t-1下降到0.65t.t-1.万元GDPCO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3054t,平均每年万元GDPCO2排放量下降10.69%,说明水泥工业10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石建屏李新吕淑珍王海滨
关键词:水泥工业温室气体
建筑材料放射性对居室环境质量的影响(一)被引量:10
2004年
介绍了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与类别 ,分析了建筑材料放射性对居室环境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李新魏锡文王中琪石建屏
关键词:建筑材料居室环境放射性污染预防措施
用曲线拟合法建立水泥28d抗压强度预测方程
2010年
0 前言 水泥厂在日常的质量管理和出厂水泥28d强度确认中,常常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是根据熟料化学成分、混合材掺加量、水泥早期强度与28d强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厂水泥28d抗压强度。
石建屏李新
关键词:抗压强度水泥厂质量管理
基于灰关联模型的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渠江渠县段4个监测断面2006—2010年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选择TP、NH3-N、CODMn、BOD5、DO 5个主要污染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关联模型对渠江渠县段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将地表水水质分级标准值与4个监测断面实测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每个断面各水质评价因子相对于水质分级标准的关联系数,根据关联度大小分析和评价河段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4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的标准要求;上游A断面水质5年保持Ⅰ级水平;B和C断面水质在Ⅰ级和Ⅱ级之间波动;下游D断面水质由Ⅱ级降到Ⅲ级,污染呈上升趋势。提出了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和达标率,优化渠江两岸城镇、乡村以及工业、农业布局,加强沿河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等主要措施,以防止和治理水污染,逐步改善和保护渠江河流生态环境。
石建屏李新王微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33
2012年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建立了湖泊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选取人口、灌溉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作为水资源和水质量承载力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对湖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权重,并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计算了2003—201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人口承载度超标,经济承载压力显著增长,富营养化指标——TP、TN呈高负荷波动状态.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负承载,水质量承载力影响程度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石建屏李新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滇池流域
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特征及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水泥工业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主要排放源,利用碳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碳的排放量,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水泥工业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排放强度呈线性关系。"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由0.69 t/t下降到0.65 t/t。万元GDP碳排放量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295 1 t,平均每年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2.85%。水泥工业十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李新吕淑珍王海滨石建屏
关键词:水泥工业温室气体
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效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年
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数学模型;测算2005年-2011年中国水泥工业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O2)、二氧化硫(SO2)、颗粒物(PM)和氟化物(F)等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节能减排的效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表明:水泥工业CO2排放量逐年增长,并且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呈线性关系;原料煅烧和能源利用过程CO2排放量分别占56%和44%;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8 t·t-1下降到0.58 t·t-1,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82×104t、减少CO2排放共计1.03×108t。NO2排放量分别是SO2、PM、F的4、7、160倍。发展新型干法技术、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水泥工业未来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
石建屏王忠祥霍冀川
关键词:水泥工业固体废弃物节能减排
农业低碳发展水平及驱动因子研究——以四川省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选取中国西部地区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模型测算2000~2016年区域内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采用Tapio脱钩理论分析区域内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特征,并评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状况;通过构建LMDI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各驱动因子的贡献值,根据驱动因子的影响和作用提出农业低碳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四川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平均每年分别以1.52%、1.18%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膜是最主要贡献者,占45.2%;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最初不理想状态逐渐变成相对理想状态,在2013、2016年则呈现出完全脱钩的理想状态。研究分析得出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抑制因素。
李新石建屏石建屏施炎单倩倩罗珊
关键词:碳排放脱钩低碳发展
基于Excel规划求解软件的多组分配料计算被引量:1
2009年
应用MicrosoftExcel软件及其规划求解工具,通过输入公式、调用函数编写计算程序,建立水泥生产四组原料配料计算Excel模板。计算结果表明:Excel配料计算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得到原料配合比的最优解,有助于实现新型干法水泥厂生料质量及时、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李新石建屏
关键词:EXCEL配料计算
我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碳强度时空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IPCC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环节碳排放量,研究电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点,为优化电力能源产品结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碳排放量以9.99%的速度逐年增长,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每年下降4.42%,"十一五"期间,碳排放强度共下降33.95%。第二,省际间电能生产与消费过程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西部省份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
石建屏徐黎黎王忠祥
关键词: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低碳经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