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海超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动脉
  • 3篇新生血管
  • 3篇颈动脉
  • 3篇斑块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态增强扫描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斑块稳定
  • 2篇斑块稳定性
  • 2篇DCE-MR...
  • 2篇MRI动态增...
  • 2篇MRI动态增...
  • 1篇性别
  • 1篇医学影像

机构

  • 6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程海超
  • 3篇史浩
  • 1篇刘伟伟
  • 1篇王燕
  • 1篇李军
  • 1篇刘国明
  • 1篇韩建波
  • 1篇刘国明
  • 1篇葛亚平
  • 1篇曹鑫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颈椎黄韧带肥厚与性别及年龄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黄韧带的增厚(HLF)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0例颈椎黄韧带肥厚的患者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超导型MRI装置,测量所有的黄韧带厚度。结果:150例患者C3~4、C4~5、C5~6、C6~7水平肥大黄韧带共计562条黄韧带,所统计的黄韧带增厚标准均在横轴位上,黄韧带厚度>3.0mm,黄韧带肥厚多发生于C3~6水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黄韧带肥厚的程度也在增加;而男女性别之间黄韧带肥厚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椎黄韧带的肥厚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左侧黄韧带增厚几率明显大于右侧。
韩建波程海超史浩
关键词:颈椎黄韧带肥厚磁共振成像
一种医学影像诊断观察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影像诊断观察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阅片框、滑动框架、直线导轨和弹性固定装置,其中,阅片框为矩形板,阅片框四角设置有弹性固定装置,阅片框一侧设置有矩形凹槽,凹槽内设置有LED灯,LED灯上侧...
程海超葛亚平曹鑫汪灏王燕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MRI平扫图像对斑块进行分类,其中厚壁斑块15个,薄壁斑块9个,破裂斑块11个。根据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各型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结果:厚壁斑块与薄壁、破裂斑块Ktran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Ktran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反映了不同类型斑块新生血管及炎性浸润的不同,可作为早期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李军刘伟伟程海超
关键词: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稳定性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上的初步探究
目的 本研究使用DCE-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扫描技术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
程海超史浩
关键词:DCE-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斑块稳定性
肾血管球瘤1例被引量:2
2018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半年前出现左侧腰部酸胀不适,伴尿频,夜尿2次/晚,无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脓尿,无发热、咳嗽咳痰,偶感乏力,未行特殊治疗。2周前于当地查体时行彩超发现左肾占位,于2016年9月28日至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就诊,行CT检查,提示"左肾占位"。
刘国明程海超李刚
关键词:CT增强扫描肾占位影像学诊断
DCE-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定量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定量测量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CE-M RI扫描,根据各成分信号分为纤维组织组、钙化组、近期出血组和脂质核心组,后处理软件评估各组K^(trans)值。结果各组之间有不同的K^(trans)值,纤维组织组拥有较高的K^(trans)值(0.591/min)、钙化组(0.031/min)、近期出血组(0.115/min)和脂质核心组(0.048/min)拥有较低的K^(trans)值。各组之间K^(trans)值两两比较,近期出血组和脂质核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组织组与钙化组、纤维组织组与近期出血组、纤维组织组与脂质核心组、钙化组与近期出血组、钙化组与脂质核心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rans)值反映各组渗透性和新生血管含量的不同,可作为定量评估斑块新生血管、评估斑块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刘国明史浩程海超
关键词:DCE-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