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丹清 作品数:41 被引量:196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PPARα/γ双重激动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07年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贝特类降脂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分别是PPARα和γ激动剂,而PPARα/γ双重激动剂兼有贝特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特点,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体内糖代谢、脂代谢,调控脂肪细胞的分化,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本文介绍了近年来PPARα/γ双重激动剂的研究进展情况。 荆丹清 尹士男 母义明关键词:PPARΑ PPARΓ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过表达诱导胰岛beta细胞凋亡和分泌功能障碍 目的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主要通过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发挥生理作用,目前研究显示AT1R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密切相关,AT2R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T2R在胰岛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刘敏 尹士男 荆丹清 白桦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门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替米沙坦40 mg联合氨氯地平2.5 mg,均po,qd)40例及单药治疗组(氨氯地平5 mg,po,qd)4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糖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较前有明显下降,且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明显下降,但与单药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血糖、血脂水平,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郑蕾 荆丹清 尹士男关键词:替米沙坦 糖尿病 高血压 血糖 血脂 理论加实践的糖尿病运动疗法授课方式效果分析 目的 目前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教育大课堂都采用的是纯理论授课,患者的印象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为了更好的让患者能迅速接受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相关知识,且将运动疗法付诸于实践,我们采用了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方式,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 孙艳 尹士男 荆丹清 贾喆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总结应用艾塞那肽成功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的降糖效果以及对血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成功应用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自我血糖监测记录,应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先后应用胰岛素和艾塞那肽治疗期间的血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糖尿病病程短,体型肥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9.9±3.0)%,空腹C肽为(0.43±0.13)pmol/ml,餐后2 h C肽为(1.08±0.66)pmol/ml。应用艾塞那肽期间,患者血糖水平和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P<0.01),同时全天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空腹血糖变异系数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情况(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波动性指标主要与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关。结论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不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而且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性。 刘敏 荆丹清 白桦 尹士男关键词:胰岛素 2型糖尿病 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波动 具PPARγ和PPARα双重激动作用的ARB类药物的筛选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阻滞剂(ARB)类药物对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激活作用。方法以COS-7细胞构建PPARγ-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及PPARα-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0.01、0.1、1、10、100μmol/L)的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或先与10、30μmol/L的PPARγ拮抗剂GW9662共孵育1h后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1、1、10μmol/L)的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继续培养12、24、36、48、60h后,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以反映PPARγ及PPARα的表达活性。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分别加入10μmol/L的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培养细胞24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PPARγ、PPAR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缬沙坦、氯沙坦不能增加COS-7细胞PPARγ及PPARα荧光素酶的活性。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均可增加COS-7细胞PPARγ及PPARα荧光素酶的活性,其中100μmol/L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作用48h后COS-7细胞的PPARγ荧光素酶活性达峰值(分别为43.3±13.0、47.8±11.8),与对照组(4.3±0.5)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100μmol/L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作用60h后COS-7细胞的PPARα荧光素酶活性达峰值(分别为25.7±3.7、37.7±4.5),与对照组(9.9±1.7)比较差异显著(P<0.01)。30μmol/L的GW9662可抑制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增加COS-7细胞中PPARγ活性的作用,但对PPARα的活性无明显影响。10μmol/L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可增加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中PPARγ、PPAR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而氯沙坦和缬沙坦无此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具有增加PPARγ及PPARα转录活性的作用。 尹士男 荆丹清 母义明关键词:PPARΓ PPARΑ 替米沙坦 厄贝沙坦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HT合并PTC患者37例、单纯PTC患者34例、结节样桥本甲状腺炎(NHT)患者36例临床特点及超声图像特征,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三组结节在形态、边界及CDFI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合并PTC组微小结节71.4%,高于其他两组(47.5%,44.7%),有统计学差异(P<0.05)。HT合并PTC与单纯PTC组在钙化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钙化比例相对NHT组均高,微小钙化相对较多。结论 HT合并PTC与单纯PTC及NHT组相比结节在形态、边界及CDFI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合并PTC结节相对较小。结节内微小钙化提示甲状腺癌的风险相对较大。 郑蕾 荆丹清 尹士男关键词:超声检查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癌 钙化 81例糖尿病足病患者13年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0 2004年 的 了解糖尿病足 (DF)患者临床特点与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对 81例DF患者进行 13年随访 ,按TEXAS足病 4级分类法将他们分为A、B、C、D 4组 ,比较其代谢状况、血管病变计分、累积截肢率、病死率及其原因。 结果 4组足病患者血糖均控制不良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8 3%。虽然 4组的血压 (B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及吸烟人数无显著差异 ,但 4组中血压、血脂不达标者均在 5 0 %以上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不达标者最多(72 % )。在感染、缺血最重的D组 ,13年累积病死率达 5 8 8% ,显著高于无感染无缺血的A组(7 1% ) ,且 95 %的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终点事件。C、D两组累积截肢率分别为 2 2 2 %与 4 7 1%。 结论 纠正代谢紊乱是预防DF的根本措施 ,预防足的创伤与感染可有效地避免DF发生 。 马学毅 荆丹清 胡景胜 白桦 孙艳关键词:糖尿病足病 缺血 截肢 病死率 血压 末梢血酮与尿酮在糖尿病酮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末梢血酮即β-羟丁酸与尿酮在糖尿病酮症诊断和监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随机末梢血糖>13.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161例,根据尿酮是否阳性分为糖尿病酮症患者29人,非糖尿病酮症患者132人。比较患者末梢血酮、尿酮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寻找血酮诊断糖尿病酮症的诊断切点;比较血酮和尿酮对监测治疗反应性的优缺点。结果:糖尿病患者血酮和尿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酮随尿酮增加而增加(r=0.493,P<0.001),而二者与血糖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358,P=0.133)。以尿酮为糖尿病酮症诊断标准,ROC曲线下面积0.843(CI,0.746-0.939),末梢血酮诊断酮症的界值为0.25 mmol/L。在监测糖尿病酮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血酮较尿酮达峰更快,转阴更早。结论:血酮与尿酮有较好相关性,末梢血酮检测有良好的敏感性、及时性和精确性,对治疗策略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建议临床推广。 江华 刘敏 王聪 荆丹清 白桦 贾喆 尹士男关键词:糖尿病酮症 住院糖尿病病人病情分析 2003年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院住院糖尿病病人的资料分析,观察糖尿病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查阅全院住院糖尿病病人病历,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登记。结果: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与1993年相比,1997年患病率增加0.5倍,1998年患病率增加1倍,2001年前半年增加2倍。2001年上半年住院糖尿病病人高血压、冠心病和心梗的患病率分别为39.1%,35.2%和6.7%,住院高血压病人糖尿病患病率由1998年的6%增至2001年的9%,住院冠心病病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约10%(P<0.01)。住院心梗病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约15%(P<0.05)。近3.5年,有2618例糖尿病病人住院(1.95%),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41.2%),终末期肾病(39.2%)及癌症(31.4%)。由于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死亡仅为15%及13%,而呼吸道感染(81%)及足感染(63%)为主要死因。结论:近8.5年中,在33005病人中糖尿病病人逐年增多,特别是在近4年中,提高约2倍。高血压、冠心病及心梗病人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近3.5年中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死亡主要原因并非是心血管病变,而是感染。糖尿病病人癌症病死率有所增加。提倡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糖尿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马学毅 荆丹清关键词:糖尿病 大血管并发症 患病率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