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惟妙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牧业
  • 2篇骨骼
  • 1篇淡水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畜牧
  • 1篇畜牧业
  • 1篇遗址
  • 1篇饮食
  • 1篇饮食结构
  • 1篇源流
  • 1篇社会结构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石器
  • 1篇食物
  • 1篇史前
  • 1篇树轮
  • 1篇碳氮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9篇董惟妙
  • 6篇安成邦
  • 3篇董广辉
  • 2篇吉笃学
  • 2篇李虎
  • 1篇贾鑫
  • 1篇赵家驹
  • 1篇陈发虎
  • 1篇陶士臣
  • 1篇王树芝
  • 1篇吕雁斌
  • 1篇马敏敏
  • 1篇郑同明
  • 1篇赵永涛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戈壁沙漠古代居民对淡水食物的消耗--来自骨骼同位素的证据
亚尔和柳树沟是两个经过发掘的位于新疆东部的青铜-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前者位于绿洲和戈壁交界的冲积扇缘,后者位于东天山的破碎山口,周围有季节性融水沿谷地流出.亚尔墓地古代居民的δ13C平均值为-15.7±0.1‰,...
董惟妙
陇东地区齐家文化时期木炭化石记录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探讨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木炭分析是研究人类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本文对陇东盆地内3个齐家文化时期遗址出土木炭进行分析,研究史前人类对木材的利用状况以及遗址周边的植被状况。结果显示:栎属的出土率为100%,百分含量也最高,是当时人类用作薪柴的最主要的来源;梨属、枣属、樱属等果树的出现反映出史前人类采集遗址周边的野生植物资源作为食物。木材的收集活动发生在遗址周边,影响人类收集木材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各树种在植被中的丰度。一些亚热带树种的出现显示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比现在暖湿。
李虎安成邦董惟妙王树芝董广辉
关键词:齐家文化木材
新疆巴里坤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来源复杂,对于封闭的巴里坤湖而言,风力搬运入湖的碳酸盐含量不可忽视。根据计算,在湖泊的中间区域外源风成碳酸盐含量小于总碳酸盐含量的10%,X射线衍射半定量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巴里坤湖泊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矿物主要以文石和方解石为主,存在一定量的镁方解石,部分方解石为外源风成碳酸盐。生物活动、风场变化、水位变化以及湖泊水物理化学性质控制着湖泊碳酸盐分布的格局。因此,在利用碳酸盐重建古气候记录时需综合考虑。
赵家驹吕雁斌安成邦陶士臣郑同明董惟妙
关键词:碳酸盐湖泊沉积物干旱区
黄土高原现代粟黍样品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炭化对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本研究采集黄土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66株现代粟样品及19株黍样品,对其种子、叶片做碳氮稳定同位素测试,同时采用不同的模拟炭化方式,观察炭化对粟黍种子稳定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黄土高原现代粟、黍样品种...
董惟妙
关键词:黄土高原
文献传递
碳同位素在史前栗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碳同位素值总体偏正。这一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检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能够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数据库,将会为粟和黍的鉴别提供依据。
安成邦吉笃学董广辉王辉董惟妙贾鑫马敏敏
关键词:史前碳同位素
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被引量:21
2010年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黍成功实现了向农作物的过渡.本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兴盛略晚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润,为仰韶文化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且出现了喜湿热的水稻.4kaBP以后,气候趋向干旱,齐家文化中农业水平开始下降,寺洼文化以畜牧经济为主,一直到东周时期农业才开始复苏,并出现了大麦和小麦等新的作物品种,粟作农业被多元化的农业所取代.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董惟妙赵雪野
关键词:农业新石器文化
骨骼同位素揭示的天山南麓中部地区察吾呼文化人群生业模式——以和静县莫呼查汗遗址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察吾呼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天山中部地区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尽管发现和发掘的该文化遗存较多,但针对该文化人群的生业模式的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天山南麓中部的和静县莫呼查汗墓地以及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材料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距今约3000年前该区域居民的食谱构成和生业模式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人和动物骨骼的氮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2.6±0.6‰(n=9)和5.0±2.1‰(n=20),表明上述人群食谱中包含了大量动物蛋白,碳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8.2±0.7‰(n=9)和-18.6±1.0‰(n=20),证实该人群植物性食物摄入以C_(3)占绝对优势。结合莫呼查汗遗址和墓地所处环境以及墓葬中陪葬器物的种类和组合,本研究认为该遗址居民生计模式以放牧为主,羊等动物资源可能构成了其主要的食物来源,食谱中少量的植物性食物,尤其是C_(4) 来源食物可能来自与山谷外从事粟黍种植的人群的交换所得。结合周边其他察吾呼文化遗址的生计相关研究,本文认为该文化体系内人群依各自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发展出了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董惟妙董惟妙安成邦阿里甫江·尼亚孜
关键词:天山中部牧业经济生态适应
文献记录的河西地区小冰期旱涝变化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8
2012年
基于文献资料重建了河西地区AD 1436-1949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00余年内河西地区大体出现三次明显的干旱时段,分别为AD 1460-1539、AD 1616-1665和AD1907-1949,而AD 1725-1748以及AD 1879-1906则为相对湿润时期。重建的旱涝等级序列与毗邻祁连树轮记录的干湿变化存在高度一致的对应关系;将其与NAO指数对比发现,冷期NAO高指数年对应旱灾多发,NAO低指数年对应涝灾多发。
董惟妙安成邦赵永涛李虎
关键词:NAO
青铜至铁器时代哈密盆地居民饮食结构及生业模式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链接古代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受到多个方向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在进入青铜时代后,通过车、马等交通工具的带动,整个欧亚大陆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刻,携带不同技术和资源的人群得以广泛交融,影响和改...
董惟妙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畜牧业混合型经济社会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