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岚杉

作品数:47 被引量:136H指数:5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动脉
  • 16篇主动脉
  • 15篇腔内
  • 14篇静脉
  • 11篇血栓
  • 9篇深静脉
  • 9篇下肢深静脉
  • 9篇静脉血
  • 9篇静脉血栓
  • 9篇夹层
  • 8篇修复术
  • 8篇血管
  • 8篇深静脉血栓
  • 8篇腔内修复
  • 8篇腔内修复术
  • 8篇主动脉夹层
  • 8篇下肢深静脉血...
  • 7篇主动脉瘤
  • 7篇腹主动脉
  • 7篇腹主动脉瘤

机构

  • 45篇绵阳市中心医...

作者

  • 45篇蒋岚杉
  • 27篇张效杰
  • 26篇白斗
  • 24篇王雪钢
  • 6篇尚建英
  • 5篇王红
  • 5篇曾晓红
  • 4篇崔驰
  • 4篇郑佳利
  • 3篇鲜于剑波
  • 3篇许治华
  • 2篇郭道宁
  • 2篇陈伟
  • 2篇夏氢
  • 2篇刘启榆
  • 1篇郭端
  • 1篇张海峰
  • 1篇吕汝奇
  • 1篇李卫
  • 1篇杨勇

传媒

  • 6篇四川医学
  • 4篇疑难病杂志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西部医学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西南军医
  • 2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单组前瞻性研究对186例采取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及相关并发症,对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静脉曲张消失情况、复发情况、溃疡、皮炎、色素沉着、水肿的好转情况等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每条肢体治疗时间为6~15min.手术切口1~3个.术后6h均下地行走,术后住院3~5d(平均4.2d).术后1周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蒋岚杉白斗武少辉王雪钢尚建英曾晓红王红张效杰
关键词: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曲张
“5.12”特大地震血管损伤患者的筛选及治疗对策
2010年
目的探讨特大地震致血管损伤患者的筛选及治疗救助意义。方法运用体检及彩超检查,筛选出血管损伤患者225例,并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凝、溶栓、祛聚等方法治疗。结果筛选的225例血管伤患者中,因动脉损伤导致截肢36例,截肢率占动脉损伤的17.39%。对于挤压综合征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截肢率占2.5%。2例假性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康复出院。18例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5 d~30 d后,肢体肿胀消退出院。结论血管损伤是地震伤中常见疾病,血管损伤的早发现、早诊断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诊疗时间和很好的治疗效果。
蒋岚杉崔驰鲜于剑波张海峰郭道宁魏福生
关键词:地震血管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植入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的中期比较
2020年
分析评价两种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纳入研究82例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DCB组)44采用切割球囊+药物涂层球囊双球囊扩张;B组(支架组)38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技术成功率,早期不良事件(30天内);随访12个月后,比较靶血管通畅率、临床症状分级、踝肱指数。结果:A组44例,技术成功率97.7%;30天内早期不良事件率9.1%;随访12月后,靶血管通畅率为93.2%。B组38例,技术成功率97.4%,30天内发生早期主要不良事件率7.9%;随访12月后,靶血管通畅率为73.6%.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组技术成功率与DCB组相当;早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DCB组与支架组相当;但12月后主要血管通畅率DCB优于支架组。
张效杰蒋岚杉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DCB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内脏动脉血供改善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受累内脏动脉血供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5~82(62.5±10.0)岁。35例共140支腹部主要内脏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中79支血流受影响,其中完全真腔供血但狭窄36支,真假腔供血18支,假腔供血18支,无供血7支。分析腹部主要内脏动脉供血情况的改变情况。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97.8(68~147)min,住ICU时间12~34 h,住院时间10~21 d。术后无脑梗塞、急性肾功能衰竭、夹层破裂、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受累血管血流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成功封堵夹层破口,改善腹部主要内脏动脉血供情况,杜绝或有效减少动脉血运减少和内脏缺血并发症发生。
王雪钢白斗武少辉张效杰蒋岚杉
关键词: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内脏动脉
低分子肝素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导管介入硬化剂注射手术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对照组)42例,其中C3型24例,C4型18例;Ⅱ组(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组)45例,其中C3型20例,C4型25例;Ⅲ组(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2次组)41例,其中C3型22例,C4型19例。观察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抗-Xa因子活性等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术前3组PT、APTT、Fib、D-D值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PT延长,APTT逐渐减少,Fib、DD升高,抗-Xa因子活性术后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Ⅲ组Fib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Ⅲ组D-D低于Ⅱ组(P<0.05);术后Ⅲ组D-D明显低于Ⅰ组(P<0.05)。术后Ⅲ组抗-X a因子活性高于Ⅱ组(P<0.05)。结论在一定的体重范围内,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标准化使用低分子肝素针,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防止术后出血并发症。
白斗郑佳利蒋岚杉武少辉张效杰王雪钢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低分子肝素凝血功能
选择性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多方法多途径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机、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80例病人中52例选择经患肢足背静脉用药;60例选择患肢腘静脉插管用药;15例采用患肢股动脉插管用药;43例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Fogarty导管取栓术;10例采用髂静脉成型或palma转流术。结果 180例中显效15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死亡2例。显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多方法多途径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个体化优选适合的治疗方案,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蒋岚杉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溶栓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关预防、处理措施。结果本组5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按常规要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共置入54枚覆膜支架。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6例(30.8%)。术前出现股动脉栓塞1例,先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后再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右下肢动脉通畅。术中即刻内漏8例,其中3例通过球囊扩张,增加支架与血管壁的贴附力,内漏消失,5例严密观察,术后3-12个月随访内漏消失;出现支架后移2例,于近端加用短支架确保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支架移位及内漏等;支架误入假腔1例,通过大球囊扩张破膜使支架重回真腔,术后10 d、3个月复查支架位于真腔。术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予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生活可自理;上肢缺血2例,因不影响生活质量未干预治疗。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需重视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并发症发生机制深入研究、介入操作技术进步和医疗器械改进,可减少或避免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王雪钢蒋岚杉白斗武少辉张效杰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介入治疗(附16例病例报告)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明确血栓均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先行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再术中行肺动脉造影,通过旋转猪尾导管、导丝碎栓、负压抽吸导管和局部溶栓来开通肺动脉。观察临床症状、休克指数、脑利纳肽(BNP),血氧饱和度Sa O2和术后胸部增强CT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术中或术后症状即刻缓解15例,完全开通5例;部分开通10例,但术后规范化抗凝溶栓治疗,复查胸部增强CT肺动脉完全开通,休克指数、BN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Sa O2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死亡1例(非手术因素)。结论在不具备开胸取栓危急情况下,介入治疗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纠正低氧血症,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是治疗挽救肺动脉栓塞患者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张效杰蒋岚杉王雪钢白斗武少辉尚建英刘玲王红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疗效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比较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我院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身体状况、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在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P<0.05)。结论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比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蒋岚杉崔驰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人工血管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近年来,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方法治疗腹主动脉瘤正迅速在国内普及。本院自2004年开始,分别使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和腔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共收治肾下型腹主动脉瘤23例。本文将两种...
蒋岚杉崔驰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开腹手术病例对照研究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