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惠兴

作品数:14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药物耐受
  • 3篇药物耐受性
  • 3篇受性
  • 3篇耐受
  • 3篇耐受性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3篇标志物
  • 2篇蛋白
  • 2篇毒素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栓
  • 2篇置换术
  • 2篇置换术后
  • 2篇术后
  • 2篇凝血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机构

  • 13篇佛山市中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14篇蔡惠兴
  • 7篇张劲丰
  • 5篇杨烨建
  • 4篇卓雪芽
  • 3篇黄慧萍
  • 3篇苏荣
  • 2篇张间霞
  • 2篇黄声淳
  • 2篇陆锦波
  • 2篇吴英
  • 2篇庄健海
  • 1篇陈海生
  • 1篇简少珍
  • 1篇陈胜男
  • 1篇莫巧璇
  • 1篇谭峰
  • 1篇谭顺莲
  • 1篇梁鹏
  • 1篇邹勇根
  • 1篇黄星华

传媒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9
  • 3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了解医源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的构成及耐药性。 方法 用VITEK -ATB系统对该院2 0 0 1~ 2 0 0 3年间医源性腹泻患者大便经细菌培养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检测的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菌按组成比大小依次是肠球菌 (3 1.90 % )、酵母样真菌 (2 7.2 4% )、变形杆菌(16.3 4% )、铜绿假单胞菌 (6.2 3 % )、枸橼酸杆菌 (5 .84% )、克雷伯菌 (5 .45 % )、产毒素A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5 .0 6%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4% )。其中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菌霉素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克雷伯菌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无耐药性 ,80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且对米诺环素、呋喃妥因、呋西地酸、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喹奴普汀 -达福普汀无耐药性。 结论 对医源性腹泻患者及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的检测能有效检测出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菌 ,从而有助于临床及时分析并去除引起腹泻的原因。
杨烨建张劲丰蔡惠兴黄慧萍陆锦波
关键词:菌群失调肠道毒素药物耐受性
应用抗凝-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及疗效评估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TAT、PIC、TM及tPAI-C四个抗凝-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及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完成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静脉血栓分为实验组(并发)和对照组(未并发),分别为48例和36例。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绘制各单项和联合标志物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ROC曲线;统计实验组疗效,并分析抗凝-纤溶标志物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抗凝-纤溶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实验组各项抗凝-纤溶标志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OC曲线显示,各抗凝-纤溶单项标志物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t-PAI-C诊断效能最佳,余下依次为PIC、TAT及TM;与各单项检测比较,四组抗凝-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明显提高。治疗后,经评估示实验组总有效者为45例,有效率为93.75%;经Pearson相关分析示,抗凝-纤溶标志物四组联合检测结果与术后静脉血栓疗效呈正相关(r=0. 715,P=0.006)。结论 TAT、PIC、TM及tPAI-C四个新型抗凝-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且与其疗效呈正相关,值得推广运用。
黄声淳张劲丰蔡惠兴吴英简少珍吕微风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静脉血栓标志物疗效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分别对603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HBV-DNA定量结果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乙型肝炎"大三阳"病毒检出率为94.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模式HBV-DNA高于HBeAg阴性模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其规律,能更好指导临床正确治疗。
蔡惠兴吴英梁鹏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血清标志物聚合酶链反应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M蛋白测定的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对63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蛋白检测在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3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居多(55例),50岁以下较少(8例),男性略多于女性(41∶22)]确诊为MM的患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IgG类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8.3%,43/63),游离轻链型MM最低(9.5%,6/63);无论是κ型还是λ型M蛋白,κ/λ值均显著异常。各种免疫学指标检测M蛋白阳性率,血清κ/λ最高(84.1%,53/63),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最低(39.7%,25/63)。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类及分型可为临床M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蔡惠兴苏荣黄慧萍钟敏仙陈胜男谢湘媚卓雪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类免疫球蛋白M免疫电泳血蛋白电泳
12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分类抗体变化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12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后体内IgM和IgG抗体变化趋势,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医院就诊的MP感染患儿240例,其中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100例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140例,根据年龄分为0~<3岁组、3~<6岁组、6~<9岁组、9~<12岁组,动态检测MP感染患儿不同时间的体内IgM和IgG抗体水平。结果 0~7d IgM和IgG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2%和50.5%,8~15d IgM抗体阳性率高达100.0%,IgG抗体阳性率为85.2%,16~30d IgM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IgG抗体阳性率高达100.0%,随后抗体阳性率开始逐渐降低,维持在80.0%;MPP和RMPP组30d内IgM和IgG抗体水平逐渐升高,30d后开始下降,RMPP患儿30d内IgM抗体水平低,而RMPP患儿在发病31~180d的IgG抗体水平较MPP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4、3.422、2.876,P<0.001);与其他年龄组(0~<3岁组和9~<12岁组)相比,学龄前期儿童和学龄期儿童IgM抗体水平最低,发病31~180d,学龄前期儿童和学龄期儿童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1、2.211、2.569,P<0.001)。结论 MP感染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RMPP患儿特异性IgG抗体更明显,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和学龄期儿童。
卓雪芽庄健海张间霞蔡惠兴吕微风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IGM抗体儿童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预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预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就诊治疗的心电图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患者HbA1c水平分为对照组32例(HbA1c<6.5%)和观察组68例(HbA1c≥6.5%)。出院前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指标检测,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发生率。比较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2组患者均随访2年,计算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心功能分级较差(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HDL-C、Hs-CRP、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2组患者入院、出院时LVEF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在2年内升高(P<0.05)。结论:HbAlc水平升高影响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患者必须积极地控制血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病。
卓雪芽庄健海蔡惠兴谭顺莲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梗死糖化血红蛋白心功能分级
联合凝血-纤溶标志物在髋关节置换术后DIC的应用研究
2019年
目的研究联合凝血-纤溶标志物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方法研究评估了84例怀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但没有造血损伤或感染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DIC诊断标准。诊断的患者分为DIC,前DIC,非DIC 3组。DIC诊断标准的功效由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评估。结果 GCT(global coagulation test,GCT)的曲线下面积和优势比在DIC诊断中很高,而那些用于DIC和前DIC的中则低,这表明增加血小板减少数(reduced platelet count,RPC),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可溶性纤维蛋白/凝血酶(soluble fibrin/thrombin,SF/TAT)在诊断DIC中是必要的。DIC(62.9%)和DIC前(64.8%)的死亡率高于非DIC(27.0%)。DIC组的分辨率与DIC组( 42.2 %)和前DIC组(40.7%)相似。DIC患者的JMHLW、ISTH和JAA DIC评分明显高于DIC前和非DIC患者。结论诊断时使用 GCT 评分和 RPC,AT-3和TAT/SFMC 值,有助于诊断 DIC 和前 DIC。
黄声淳蔡惠兴邹勇根苏荣莫巧璇
关键词: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
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耐药性调查及治疗探讨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 了解医源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不同原因菌引起的Ⅲ度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源性感染提供选药依据。方法用VITEK-ATB系统对该院2001~2003年间医源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菌按组成比大小依次是肠球菌(31.90%)、酵母样真菌(27.24%)、变形菌属(16.34%)、铜绿假单胞菌(6.23%)、柠檬酸杆菌属(5.84%)、克雷伯菌(5.45%)、产毒素A的难辨梭菌(5.06%)、金黄色葡萄球菌(1.94%);其中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无耐药性,8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且对米诺环素、呋喃妥因、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无耐药性。结论在治疗不同原因菌引起的Ⅲ度菌群失调及内源性感染过程中,只有选择不同的敏感药物,才能去除可以去除的特异性病原因子。
杨烨建张劲丰蔡惠兴
关键词:菌群失调细菌毒素药物耐受性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选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试粘液型与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对头孢他定、复方派拉西林、复方替卡西林、派拉西林和奈替米星的敏感率均分别为93%,对替卡西林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6%,和79%,对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47%。结论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较弱,且明显弱于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P<0.005),但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
杨烨建黄星华蔡惠兴
关键词: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生物膜
抗凝血酶Ⅲ和纤维蛋白原测定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维蛋白原(Fib-C)测定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中的AT-Ⅲ活性与Fib-C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STEMI组与NSTEMI组的AT-Ⅲ活性及Fib-C浓度分别为(75.909±16.865)%与(3.784±0.527)g/L及(83.690±15.048)%与(3.488±0.933)g/L。经SPSS v17.0统计软件处理后,STEMI组与NSTEMI组的AT-Ⅲ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STEMI组与NSTEMI组的Fib-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的AT-Ⅲ活性低于NSTEMI组(P<0.05);STEMI组的Fib-C浓度高于NSTEMI组(P<0.05)。结论 AT-Ⅲ活性降低及Fib-C浓度升高与心肌梗死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通过测定有助于了解二者在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协助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蔡惠兴苏荣钟幸容
关键词: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