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
- 作品数:46 被引量:26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胶质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I)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3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1HMRS、DTI及BOLDI检查,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设计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并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1HMRS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Cho/NAA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高级别胶质瘤Cho/Cr、Cho/NAA、LL/Cr比值和Cho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且常出现Lip峰。②BOLDI表现为手运动功能区被肿瘤挤压、移位者5例,其中2例移向后方,2例移向外侧,1例移向前方。③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分数各向异性(FA)图可明确区分正常脑白质、水肿区和肿瘤边缘,并可在轴位像上观察白质纤维束被推移、浸润和破坏的程度。纤维束重建后,表现为浸润+破坏者5例,推移+破坏者4例,推移+浸润者11例,单纯推移者3例。④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8例,大部切除9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出院时KPS评分除1例患者60分外,其余患者均在90分以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解剖、代谢等多方面对胶质瘤进行术前评价,以此明确诊断,可指导外科治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尚寒冰赵卫国缪飞吴志远濮春华蔡瑜李宁朱军
-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波谱弥散张量成像
- 眶上锁孔入路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术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科采用经眉弓切口的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治疗的15例鞍区肿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术前主要症状为视力视野障碍及头痛。病变性质包括脑膜瘤10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瘤2例。术前MRI显示肿瘤最大径20~40mm。结果本组15例病人中全切除13例,术前视力减退的13例病人中12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病人恢复快,没有与入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合适病例的选择和细致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 蔡瑜沈建康赵卫国卞留贯成侃濮春华
- 关键词:蝶鞍肿瘤锁孔入路
-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垂体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垂体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40例,其中无功能腺瘤22例,生长激素腺瘤8例,泌乳素腺瘤10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垂体大腺瘤中PTTG表达。结合影像资料,分析PTTG的表达与大腺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40例垂体大腺瘤中均发现PTTG的表达升高,PTTG在侵袭性垂体大腺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大腺瘤(P<0.01)。结论PTTG的表达与垂体大腺瘤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其表达程度可用作垂体大腺瘤预后的评估指标,为大腺瘤术后复发以及相应的辅助治疗提供判断依据。
- 胡静芳苏青蔡瑜
- 关键词:垂体大腺瘤垂体瘤转化基因侵袭性肿瘤侵袭性基因表达
-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的荟萃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综合分析有关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对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5月 MEDL INE数据库进行光盘检索。对 3 4例临床确诊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无明显性别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其好发于中动脉 M1段和 M2 段。破裂或未破裂的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组预后均明显优于保守组 ,两者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于破裂或未破裂 (尤其是 M1段 )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应于诊断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 。
- 李宁沈建康赵卫国林东李云峰詹世坤蔡瑜
- 关键词:大脑动脉瘤
- 眶上匙孔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术及其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采用眶上匙孔入路治疗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有限的眶上匙孔入路开颅,骨孔宽25~30 mm,高1 5~20 mm,...
- 沈建康赵卫国卞留贯蔡瑜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
- 文献传递
- 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PFS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1998~2003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PFSH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平均病程为1个月。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肿瘤直径为3.0~5.5cm(平均为3.8cm)。DSA检查发现肿瘤多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术前行肿瘤超选择栓塞6例,无栓塞严重并发症。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栓塞的患者中5例获全切除,术中出血量为400~600ml。手术死亡2例,8例存活患者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至2年,格拉斯哥评分(GOS)5分者7例,4分者1例。结论:术前MRI和DSA检查是诊断PFSH的重要依据。肿瘤的超选择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全切除肿瘤,降低病死率。手术切除是治疗PFSH的最佳方案,全切除肿瘤可获治愈。
- 濮春华蔡瑜成侃林东赵卫国沈建康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肌松药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卫永旭杨文磊赵卫国李宁蔡瑜濮春华吴哲褒
-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肌松药
- NSE、MBP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评估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碱性髓鞘蛋白 (myelinbasic protein,MBP)血清浓度变化 ,以期为临床重型脑外伤后脑损伤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直观的定量指标。方法 对 3 0例重型脑外伤住院患者伤后 1 2 h至第 4天进行连续血清 NSE、MBP浓度检测 ,并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计分 (GOS)及头颅 CT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 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 1 2 h血清 NSE、MB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此后 NSE、MBP浓度虽均呈下降趋势 ,但仍高于正常值 ,预后恶劣组伤后每天 NSE浓度均持续高于预后良好组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重型脑外伤后血清标记物 NSE、MBP浓度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且伤后 NSE浓度动态变化对继发性脑损害评估亦有重要意义 ,其为临床救治效果及病情转归的判断提供了有效手段。
- 李宁沈建康胡秉诚蔡瑜
-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碱性髓鞘蛋白重型脑外伤
-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14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术前应用CT、核磁共振成像(MR 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应用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并行三维CT血管成像术(CTA)模拟手术入路9例。结果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肿瘤的诊断、分型及三维CTA的模拟对手术入路选择具有一定意义,选用远外侧入路能良好显露、切除该区神经鞘瘤。
- 成侃沈建康赵卫国胡秉诚林东蔡瑜
- 关键词:神经鞘瘤X线计算机手术入路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肿瘤全切除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至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内随访时是否出现预后不良,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241)与预后不良组(n=95)。分析对比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可能相关的13项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studio建立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Nomogram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效能评价。结果共收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336例,其中发生预后不良的患者95例,占比为28.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萎缩、脑复张、术前血肿宽度、术前中线移位、术后硬膜下间隙、出院时中线偏移程度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不良预后风险的Nomogram预测模型,所得列线图一致性指数为0.796(0.693~0.867),显示此列线图预测与实际观察均有较好的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95%CI:0.887~0.982,Youden指数为0.586,灵敏度为92.46%,特异度为78.25%,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论年龄、脑萎缩、脑复张、术前血肿宽度、术前中线移位、术后硬膜下间隙、出院时中线偏移程度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能够有效地辅助医护人员有效识别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高危群体,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 王明蔡瑜顾威庭张卫峰成宜军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预后钻孔引流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