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红梅

作品数:18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磁共振
  • 8篇成像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MRI
  • 2篇胆管
  • 2篇胆管成像
  • 2篇动脉成像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成像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曲面重组
  • 2篇肿瘤
  • 2篇椎管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成像
  • 2篇MRCP

机构

  • 16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扬州大学第二...

作者

  • 17篇袁红梅
  • 16篇李澄
  • 14篇何玲
  • 8篇陈建
  • 7篇杜先懋
  • 6篇王苇
  • 4篇薛贞龙
  • 3篇周丹
  • 3篇杜芳
  • 3篇王礼同
  • 2篇颜虹
  • 1篇周龙江
  • 1篇赵义
  • 1篇顾振
  • 1篇徐文娟
  • 1篇罗志刚
  • 1篇刘淑慧
  • 1篇袁保锋
  • 1篇陈健
  • 1篇钱秋平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全国第二届分...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天津护理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中枢系统应用广泛,涉及神经病学大部分领域,包括神经发育、变性、脱髓鞘肿瘤以及脑梗死等.尽管如此,对于神经系统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脑出血,由于担心血肿铁离子化合物的顺磁性对局部磁场均匀...
李澄王苇何玲陈健袁红梅薛贞龙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脑出血神经元损伤
文献传递
跨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分析跨椎管肿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24例跨椎管肿瘤的MRI表现及相关影像检查资料(包括3例术后复发)。24例均有MRI检查资料,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M—016P型低场磁共振仪;20例有CT检查资料,采用西门子(SIEMNS)公司生产的SOMATOMHIQSVB2型全身CT机;19例有普通X线平片资料。结果:检出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共16例,转移瘤4例,骨母细胞瘤、淋巴瘤、脂肪瘤及骨脂肪肉瘤各1例。发现跨椎管神经源性肿瘤最好发于颈段(10/16),发生于腰段者并不少见(4/16)。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跨椎管肿瘤(16/24),可具有典型的“哑铃状”结构,部分病例还可见“斑点症”。转移瘤4例均位于胸、腰段,胸腰段为转移瘤好发部位,如有原发肿瘤史,组织学定性诊断更容易。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脂肪信号,又易合并脊膜膨出,诊断不难。骨母细胞瘤及淋巴瘤的MRI表现也有一定的特征。本组病变的CT检出率为35%,对临床定位的准确性依赖很大,易因定位不准而错过扫描从而导致漏诊或误诊。本病X线检查阳性发现率为26%,很难定性诊断。与CT及X线摄影相比,MR在病变的检出与正确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组MR检出率为100%,对大部分病例能定性诊断。MR在肿瘤术后的检出方面也较敏感.结论 MRI对跨椎管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薛贞龙杜芳李澄袁红梅
关键词:MRI磁共振成像影像学检查神经源性肿瘤
MSCT曲面重组尿路成像与MR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比较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比较MSCT曲面重组尿路成像(CTU)与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泌尿系病变检查中显示和诊断疾病的能力,探讨CTU、MRU对泌尿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临床提示有泌尿系病变的患者,行MR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U检查,同期采用10mm层厚层距,完成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CT平扫及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将22例肾实质期和6例肾排泄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尿路图像,在此基础上,再沿尿路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进行曲面重组(CPR),获得CTU图像。采用盲法,比较CTU、MRU对泌尿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U、MRU均对泌尿系梗阻病变部位作出明确诊断,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CTU、MRU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和58.8%。对输尿管下段的显示CTU优于MRU,CTU能清楚地显示尿路全貌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结论:CTU、MRU对泌尿系梗阻病变均能明确定位;CTU定性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MRU,能更直观显示泌尿系病变与扩张肾盂、输尿管的关系,在泌尿系病变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王礼同李澄袁红梅陈建何玲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
肌骨系统肿块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而传统的影像学仅从形态学方面对病变进行评价,难以对病变进行及时的定性研究,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疗.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MRI技术的硬件、软件的发展及对比剂的应用,许多功能成像及动...
薛贞龙李澄王苇陈建袁红梅何玲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
文献传递
MSCT曲面重组阴性法胆管成像与M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比较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阴性法胆管成像与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癌(EHCC)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CP检查后,同期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完成上腹部CT平扫及二期增强扫描,将门静脉期图像采用2.5mm层厚、1.25mm间距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数据传输至诊断工作站,利用reformat重组软件,进行胆管多平面重组(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胆管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胆管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进行曲面重组(CPR),获得CPR胆管图像。结果CPR、MRCP成功率为100%;CPR、MRCP均对肝外胆管癌部位做出明确诊断,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分别为97%(32/33)和90.9%(30/33);对合并症的诊断率分别为100%和62.5%(10/16)。结论CPR、MRCP对肝外胆管癌均能明确定位;CPR对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率高于MRCP,显示肝外胆管癌与扩张胆管的关系更直观;CPR对合并症的诊断率明显高于MRCP;CPR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王礼同李澄顾振陈建何玲袁红梅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曲面重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3D-FIESTA序列在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MR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3D-FIESTA序列在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MR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疑有内耳和内听道疾病应用3D-FIESTA序列两侧耳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内窥镜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3D-FIESTA序列对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3D-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种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内血管及神经和内耳膜迷路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3D-FIESTA序列对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病变显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罗志刚李澄陈建何玲袁红梅杜先懋
关键词:3D-FIESTA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磁共振成像
心率及心律对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614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根据心率将心律整齐者分为Ⅰ~Ⅳ组,依照采集周期内心律变化幅度将心率≤80次/分者分为A~C组,评估各组图像质量。80例患者接受CAG检查,对其CTA与CAG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4例中,CTA显示RCA优良者占90.88%(558/614),显示LAD优良者占90.55%(556/614),显示LCX优良者占90.07%(553/614)。80例CAG共显示618个冠状动脉节段;以CAG为金标准,CTA检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为81.82%(108/132),特异度为96.91%(471/486),阳性预测值为87.80%(108/123),阴性预测值为95.15%(471/495),准确率为93.69%(579/618);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越低,CTA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越高;心率≤80次/分或心律变化幅度≤10次时,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 128层螺旋CT对于心律整齐、注射对比剂后心率≤80次/分者一般可以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CTA图像,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袁保锋李澄徐文娟袁红梅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7年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但亦有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纤维覆盖.致使心脏收缩时该段冠脉受到挤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该段血管被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而覆盖在其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c bridge,MB)。随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的广泛应用,心肌桥的发现也日益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C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丹李澄颜虹杜先懋何玲袁红梅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CTA
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探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块重叠薄层采集(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MOTSAMRA技术进行全程脑动脉成像,以期获得能够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血管图像,同时就扫描细节进行探讨。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MOTSAMRA技术全程脑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资料,对图像的临床筛查、诊断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8例中有44例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占91.7%,4例图像质量较低,占8.3%。结论: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图像。
何玲王苇陈建袁红梅杜先懋李澄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MS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8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周丹李澄杜先懋颜虹何玲袁红梅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MSCT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