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永强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刑事
  • 2篇司法
  • 2篇司法体制
  • 2篇司法体制改革
  • 2篇法律
  • 2篇被害
  • 2篇被害人
  • 1篇刑罚
  • 1篇刑罚结构
  • 1篇刑罚体系
  • 1篇刑事法
  • 1篇刑事法律
  • 1篇刑事法律关系
  • 1篇刑事和解
  • 1篇刑事和解制度
  • 1篇刑事司法
  • 1篇刑事司法政策
  • 1篇刑事政策
  • 1篇一以贯之
  • 1篇有期徒刑

机构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贵州警官职业...

作者

  • 5篇许永强
  • 2篇刘贵萍
  • 1篇田清华

传媒

  • 1篇环球法律评论
  • 1篇国家检察官学...
  • 1篇人民检察
  • 1篇重庆工学院学...
  • 1篇法治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对被害人的社会援助需进一步完善被引量:9
2003年
在对比国外关于被害人的援助制度以及分析我国目前被害援助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应当以国家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基础和保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被害人予以关注,使各项援助制度和措施行之有效。
刘贵萍许永强
关键词:被害人社会援助援助制度法律援助
死缓制度改革刍议——兼谈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反思和重构被引量:1
2012年
2011年以来,两起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案、李昌奎案)将原来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研究的死刑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死缓"这一我国"特有的死刑适用方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笔者认为,死缓制度主要源于革命战争时代和建国初期临时运用的一种刑事政策,曾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建国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证明,死缓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实践中,判处死缓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但使司法裁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给司法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并导致大量的申诉上访,由此付出了昂贵的司法成本,且死缓虽无死刑之实、却具死刑之名,在国际舆论上也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被动。因此,笔者认为,对死缓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议取消这项制度,同时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严格无期徒刑的减刑条件,相应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使我国的刑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许永强
关键词: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刑罚结构刑事政策
论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建立被引量:15
2003年
长期以来,刑事法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犯罪人(加害方)的角度着手的,很少从被害人(受害方)视角去考察。但作为确定刑事法学研究架构的刑事法律关系,其主体应当包含被害人,即应将传统的刑事法律关系———犯罪人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改造为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的"三元结构模式"。
刘贵萍许永强
关键词:刑事法律关系犯罪人被害人
司法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2013年
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对此均一以贯之、逐步推进,目标始终如一,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了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鲜明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将法治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应当说,这是我们党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必然选择。
许永强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治国理政
刑事和解的法理基础与实践路径被引量:9
2010年
一、刑事和解的内涵解析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后,有关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日趋热烈。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对这种司法探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8年底,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我国刑事和解的司法探索予以肯定,并作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作为建立在丰富人民调解基础和传统司法调解经验上的一种司法探索,
许永强田清华
关键词:刑事和解制度法理基础刑事司法政策司法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检察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