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梁

作品数:79 被引量:29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两栖
  • 34篇两栖纲
  • 22篇蛙科
  • 19篇无尾
  • 17篇无尾目
  • 14篇蛙属
  • 14篇锄足蟾科
  • 8篇林蛙
  • 8篇臭蛙属
  • 6篇镇海棘螈
  • 6篇精子
  • 6篇分类学
  • 5篇物种
  • 5篇核型
  • 4篇新属
  • 4篇亚种
  • 4篇中国蛙科
  • 4篇两栖动物
  • 4篇精子形态
  • 4篇角蟾科

机构

  • 78篇中国科学院成...
  • 8篇云南大学
  • 2篇日本京都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新乡师范学院

作者

  • 79篇费梁
  • 63篇叶昌媛
  • 28篇谢锋
  • 26篇江建平
  • 10篇李成
  • 7篇郑中华
  • 5篇李树深
  • 4篇曾晓茂
  • 3篇叶昌嫒
  • 2篇陈素文
  • 2篇松井正文
  • 2篇胡健生
  • 2篇李胜全
  • 2篇王斌
  • 2篇王祖望
  • 2篇陈跃英
  • 1篇吕可
  • 1篇熊荣川
  • 1篇蔡春林
  • 1篇方盛国

传媒

  • 14篇Zoolog...
  • 13篇动物分类学报
  • 11篇Curren...
  • 4篇动物学杂志
  • 3篇Journa...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3篇中国两栖爬行...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大自然
  • 1篇遗传
  • 1篇淡水渔业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资源开发与保...
  • 1篇四川省动物学...
  • 1篇我国西部地区...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8篇2001
  • 13篇2000
  • 1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镇海棘螈产卵位点及其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We studied oviposition sit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Chinhai salamander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emale had strong preferences for spawning sites and oviposition microhabitat; (2) the most suitable oviposition sites were 30 cm higher than water level and 45 cm from the water body; (3) oviposition sites usually overlapped;(4) embryos could develop and hatch normally in water as well as on land. The hatching rate on land was high (94 3%), but the number of hatchlings that successfully migrated to water was low (52%±11%, n =3 in the laboratory, and approximatly 20% in nature). Based on the situation in laboratory, the average hatchling survival rate at all oviposition sites was 36 7%. Owing to oviposition on land,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Chinhai salamander was very low;(5) protecting the spawning sites and increasing the hatchling survival rate are the keys to conserving this species.
谢锋费梁叶昌媛王祖望蔡春抹
关键词:镇海棘螈繁殖成功率
中国西北地区中国林蛙各居群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被引量:25
2000年
采用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相结合 ,对中国西北部分布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各居群间 (包括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原定种或亚种 )的差异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 :分布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各居群其形态特征和数值分析之间非常相近 [其中包括原定名为Ranaamuren siskukunoris(Nikol′skii,1918,青海湖 ) ,R .weigoldi(Vogt,192 4 ,四川甘孜和德格 ) ,R .chensinen sishongyuanensis(Huetal.,1985,四川红原 ) ,R .c.kangdingensis (Weietal.,1991b ,四川康定 )和R .c .lanzhouensis(Weietal.,1991b ,甘肃兰州 ) ]而与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的模式居群陕西户县标本有明显区别 ,建议将中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地区的林蛙各居群恢复为有效种 ,即高原林蛙R .kukunorisNikol′skii,1918。
谢锋叶昌媛费梁江建平松井正文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中国林蛙居群
我国角蟾科(Megophryidae)一新种——抱龙角蟾(两栖纲:无尾目)
本文对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geri(Boulenger,1899)的各居群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重庆市巫山居群的外形特征与淡肩角蟾地模标本和黄山角蟾Megophrys huangshanensisFe...
叶昌媛费梁谢锋
关键词:两栖纲无尾目
文献传递
掌突蟾属Paramegophrys的分类(两栖纲:角蟾科)被引量:3
2008年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掌突蟾属的学名有效性问题和亚属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掌突蟾属的有效学名为ParamegophrysLiu,1964;该属可分为2个亚属,即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Paramegophrys)Liu,1964和拟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Leptolalax)Dubois,1980;目前,它们分别包含11种.
江建平叶昌媛费梁
关键词:亚属两栖纲角蟾科
湍蛙亚科一新属——拟湍蛙属,兼论与近缘属的关系(两栖纲:蛙科)被引量:3
2000年
对台湾产R .sauteri (=Pseudoranasauteri)和R .multidenticulata两个种和产于大陆的趾沟蛙属及其它近缘属物种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台湾两个种的蝌蚪体腹面有吸盘 ,既不同于林蛙属Rana ,也不同于趾沟蛙属Pseudorana和水蛙属Hylarana ,而类似于湍蛙属Amolops的蝌蚪 ,但与后者的成体和蝌蚪又明显不同。因此 ,将上述台湾两个种从Rana中分出 ,建议定为 1个新属 ,即拟湍蛙属Pseudoamolops,gen .nov .。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亚科新属
浙江省姬蛙科-新记录-合征姬娃(两栖纲:无尾目)
了1997和1998年两次在浙江宁波的北仓区柴桥采到姬蛙科姬蛙属标本一种,经与该省原记载的饰纹姬娃(Microhylaornata),小弧斑姬蛙(M.heymonsi)和粗皮姬娃(M.butleri)对比研究,它不属于以...
费梁叶昌媛谢锋蔡春林
关键词:无尾目两栖纲姬蛙科
中国蛙科一新种(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14
2007年
对分布于广西龙胜和湖南宜章的龙胜臭蛙Odorrana(Odorrana)lungshengensis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并将湖南宜章的标本命名为新种──宜章臭蛙Odorrana(Odorrana)yizhangensis sp.nov.。
费梁叶昌嫒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臭蛙属
中国蛙科一新种——版纳大头蛙(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4
2007年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叶昌媛费梁谢锋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
宝兴泛树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染色体多样性被引量:5
1996年
本文分析比较了宝兴泛树蛙(无尾目,树蛙科)四个地理居群的核型、 C-带和Ag-NORs,结 果表明它们有相同的2n=26,NF=52,和相同的核型模式: 5+8。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SM数 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的位置、C-带类型等都有所不同。普雄居群:Nos.2,3, 6, 9为 SM,次缢痕和 Ag-NORs在 12q inter;峨眉山居群: Nos.2, 3, 4, 7, 8, 9为 SM,随体 和Ag-NORs在12q ter;利川居群:Nos.2,4,7,8,13为SM,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0q inter; 景东居群:Nos. 2,3为SM,随体和 Ag-NORs在 12q ter,且有较多的插入型和端位C-带。推测 居群间的核型分化是倒位和相互易位(包括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片段)的结果。文章对细胞地理学 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讨论。
李树深费梁
关键词:地理居群染色体
中国角蟾属精子的形态学研究(两栖纲:锄足蟾科)被引量:7
2000年
采用光镜与电镜结合 ,对角蟾属 16个种 18个居群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 :角蟾属的精子主要包括头和尾两部分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 .根据精子的头部形状和量度 ,角蟾属的精子可分为 2类 .角蟾属内种 (或亚种 )间精子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同种不同地理居群和不同个体的精子形态相同 ,仅长度略有变化 .本文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可为该属物种的分类提供新的佐证 .图 1表 1参
郑中华费梁叶昌媛
关键词:两栖纲锄足蟾科角蟾属精子形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