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伟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穴位
  • 2篇血瘀
  • 2篇血瘀型
  • 2篇针灸
  • 2篇针灸疗法
  • 2篇针药
  • 2篇针药结合
  • 2篇针药结合治疗
  • 2篇气虚
  • 2篇气虚血瘀
  • 2篇气虚血瘀型
  • 2篇疗效
  • 2篇灸疗
  • 2篇灸疗法
  • 2篇补阳还五
  • 2篇补阳还五汤
  • 1篇电疗
  • 1篇电疗治疗
  • 1篇电针
  • 1篇电针疗法

机构

  • 5篇广州市白云区...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赵亚伟
  • 3篇葛兆希
  • 2篇李红
  • 2篇黄咏梅
  • 1篇江俊

传媒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慢肾膏择时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慢肾膏择时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慢肾膏三伏三九天穴位贴敷治疗,B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慢肾膏非三伏三九天穴位贴敷治疗,C组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A、B组在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及尿定量、肾功能改善等方面与C组有明显差异(P<0.01),而在A、B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肾膏穴位贴敷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增加血浆白蛋白,改善肾功能,是预防肾小球硬化及延缓进入肾功能不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黄咏梅赵亚伟李红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
三种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与抗菌药物用量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呼吸病区抗菌药物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的量化关系,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呼吸病区细菌耐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动态监测方法,阐明呼吸病区抗菌药物DDDs与病原菌耐药水平的量化关系。结果 2004~2009年11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变化不一,青霉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使用频度总体是下降的;从产ESBL克雷伯氏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数据可以看到,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这六年总体来说是随着时间而下降。产ESBL克雷伯氏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对于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其实是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与细菌耐药性有相关性关系,同时革兰氏阴性菌ESBL(+)的发生率是与第三代头孢类的使用量增加有关。
黄咏梅赵亚伟李红江俊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变迁抗菌药物
电针背俞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采用电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25例,口服西沙必利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及胸椎检查阳性体征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42%;对照组72.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胸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胸椎阳性体征改善不明显(P>0.05),观察组胸椎阳性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对胸椎功能紊乱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赵亚伟葛兆希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电针疗法背俞穴
穴位埋线配合中频电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配合中频电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62例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配合中频电疗观察组34例,口服麻仁软胶囊对照组28例,观察临床症状及腰骶椎检查阳性体征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变及腰骶椎阳性体征的变化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频电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容易接受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赵亚伟葛兆希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穴位埋线中频电疗脊柱相关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该文选用针灸'颞三针'为主配合补阳还五汤,从临床着手对比研究.通过观察针刺与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和对免疫功牟的不同影响,结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可能的机理作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临床提供疗效稳定且高效...
赵亚伟
关键词:中风偏瘫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效果评估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疗效,并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性别、年龄、病情与疗效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6/2005-03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66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摸球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针药组(n=25),针刺组(n=20)和中药组(n=21)。②针灸组:取穴:颞三针(于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1针,然后以第1针为中点,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第2和3针)、气海、足三里。肩不能举配肩三针;上肢瘫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配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指趾不能动加八风、八邪;语言不利加舌三针。留针30min,间隔10min捻转运针1次,平补平泻。气海、足三里必温灸。每天针灸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中药组:水煎分早晚口服补阳还五汤(药用黄芪45~80g,当归15~30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20g,地龙20g),1剂/d。1周为1疗程,共服3个疗程。针药组:同时给予上述针灸与中药,方法及疗程同上述2组。③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活动、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计算证候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评分≥56%,<81%;进步:评分≥36%,<56%;稍进步:评分≥11%,<36%;无变化:评分<11%。结果: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6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药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96%(24/25),95%(19/20),87%(18/21),χ2=20.41,20.02,P<0.05]。针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40%(10/25),25%(5/20),5%(1/21),χ2=25.176,24.538,P<0.05]。②年龄50~59,60~69,70~79,80~85岁患者显效例数明显逐渐减少(χ2=22.528,P<0.05),病情由轻至重的患者显效例数也明显逐渐减少(χ2=25.267,P<0.05),男女性间疗效差异不明显(
葛兆希赵亚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