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杰允

作品数:43 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电气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6篇电池
  • 22篇锂离子
  • 21篇锂离子电池
  • 21篇离子
  • 21篇离子电池
  • 15篇负极
  • 14篇负极材料
  • 8篇锂电池
  • 7篇
  • 5篇
  • 4篇电池负极
  • 4篇定位机构
  • 4篇气体收集
  • 4篇钻头
  • 4篇纳米硅
  • 4篇高容量
  • 3篇电化学
  • 3篇碳负极
  • 3篇碳负极材料
  • 3篇锂离子电池负...

机构

  • 4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溧阳天目先导...
  • 2篇北京卫蓝新能...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中国电子技术...
  • 1篇天津力神电池...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莞市迈科科...
  • 1篇天目湖先进储...
  • 1篇宁德时代新能...
  • 1篇江西紫宸科技...

作者

  • 43篇郑杰允
  • 41篇李泓
  • 16篇禹习谦
  • 13篇王其钰
  • 9篇陈立泉
  • 8篇汪锐
  • 8篇黄学杰
  • 7篇罗飞
  • 7篇郑浩
  • 6篇陆浩
  • 5篇李文俊
  • 4篇周格
  • 3篇郭玉国
  • 3篇何宇
  • 3篇王艳红
  • 3篇李泉
  • 3篇王朔
  • 2篇谷林
  • 2篇殷雅侠
  • 2篇孙劲鹏

传媒

  • 11篇储能科学与技...
  • 3篇第16届全国...
  • 2篇电化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17届全国...
  • 1篇第30届全国...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锂电池负极三维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研究
<正>界面特性对于锂离子电池和金属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电池中界面问题的研究包括界面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接触,电子与离子的平行与垂直输运,空间电荷层与电化学双层,电荷转移,化学或电化学原位形成的...
李文俊李泉郑杰允李泓
文献传递
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发进展被引量:7
2017年
本文围绕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简要分析了该材料在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及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几类纳米硅碳材料,主要包括碳包覆纳米硅(nano-Si@C)、氧化亚硅碳复合材料(SiO@C)、硅纳米线(Si nanowire/SS)、变氧型氧化亚硅碳复合材料(SiO_x@C)以及无定形硅合金(amorphous SiM),并概述了它们的优缺点,且对它们的性能优劣进行了对比。介绍了在纳米先导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方面取得的研发进展以及相关产品的中试放大。最后总结了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所面临的现况,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陆浩李金熠刘柏男褚赓徐泉李阁罗飞郑杰允殷雅侠郭玉国李泓
关键词: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技术进展被引量:35
2016年
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经商业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Li_4Ti_5O_(12)材料、硅基材料等。详细阐述了这些负极材料的优缺点,并对它们的性能优劣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充放电曲线。概述了各类负极材料目前的国内外市场状况,并对未来几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估。介绍了各类负极材料的产业化现状,包括主流生产工艺、产品应用领域、行业领先企业等,总结了各类负极材料,尤其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在中国的早期研发历史,并整理了各类负极材料在国内最早发表的文章和专利。最后概述了目前整个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思路,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陆浩刘柏男禇赓郑杰允罗飞邱新平李辉刘芳冯苏宁陈卫李泓陈立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粉体电导率测试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体电导率测试装置,其包括:恒温箱,限定出温度可调的恒温空间;粉体测试夹具,安装于恒温空间内,并具有用于承装被测粉体的测试腔;电导测试仪,通过导线连接粉体测试夹具,并用于向测试腔施加测试电信号,并根据测试...
王其钰张献英郑杰允禹习谦李泓
文献传递
电池极片产气原位检测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产气原位检测装置,其包括:电池夹具,其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并由上夹具和下夹具限定出用于固定电池芯体的密封腔室,上夹具具有气密接口;电池芯体,其至少包括待测极片;以及气体导出装置,连接于气密接口,并...
王其钰张杰男郑杰允禹习谦李泓
文献传递
扫描力曲线用于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表面膜的研究
界面问题一直都是锂电池中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对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展开研究,SEI膜概念于1979年提出,[1]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EI膜对锂电池能...
郑杰允郑浩汪锐李文俊贲留斌卢威陈立桅李泓陈立泉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界面膜的研究
界面问题一直都是锂电池中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的对象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SEI膜1979年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其对锂电池能量密度、功...
郑杰允罗飞褚赓郑浩汪锐李文俊卢威陈立桅李俊杰顾长志李泓陈立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文献传递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6年
纳米硅碳材料主要成分为纳米硅与碳材料,纳米硅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其储锂容量较高,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为复合材料提供较好的电子通道;同时将碳与硅材料复合后能缓和硅材料体积形变带来的应力变化;此外,碳作为包覆材料能有效稳定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使SEI膜稳定生长。因此,硅碳复合材料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先导专项硅负极研究团队在纳米硅碳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持续的研发与技术更新,目前低容量复合材料(380-450 m A·h/g)的反弹系数、效率、压实密度、加工性能皆不亚于目前商品石墨的水平;在高容量及超高容量材料(500-2000 m A·h/g)方面,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等得到了较大提升。
刘柏男徐泉褚赓陆浩殷雅侠罗飞郑杰允郭玉国李泓
关键词: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Ⅻ)——表征方法被引量:13
2014年
表征技术的进步对于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希望获得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的广泛信息,包括化学组成、材料形貌、晶体结构、微观组织、表面结构、输运特性、力学特性、热学特性等。本文总结了锂电材料常用的表征技术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最近发展的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的表征手段,如原子力-拉曼光谱联用、原位扫描电镜、原位透射电镜、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扫描透射X射线成像、中子衍射以及二次离子质谱等。
李文俊褚赓彭佳悦郑浩李西阳郑杰允李泓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Ⅴ)——电池界面被引量:14
2013年
电池中固液界面的性质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效率、能量效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性、服役寿命、安全性、自放电等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界面问题的研究是锂离子电池基础研究的核心。本文小结了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形成机理及对其组成结构的认识,介绍了近年来对锂离子输运机制、SEI膜改性研究以及透射电镜(T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中力曲线等实验技术来分析SEI膜的形貌、厚度、覆盖度及力学性能等实验方法。
郑杰允李泓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