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旭东

作品数:73 被引量:3,174H指数:27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21篇农业科学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土地利用
  • 19篇生态
  • 16篇土壤
  • 8篇养分
  • 8篇土壤养分
  • 7篇黄土高原
  • 6篇生态环境
  • 6篇土地管理
  • 6篇土地生态
  • 5篇土地利用变化
  • 5篇土地资源
  • 5篇污染
  • 4篇地统计
  • 4篇地统计学
  • 4篇点源
  • 4篇点源污染
  • 4篇遥感
  • 4篇生态系统
  • 4篇小流域
  • 4篇可持续利用

机构

  • 44篇中国土地勘测...
  • 29篇中国科学院生...
  • 21篇国土资源部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计量学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浙江省环境监...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延边大学
  • 2篇成都市国土资...
  • 2篇遵化市农业局
  • 2篇四川传媒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73篇郭旭东
  • 25篇傅伯杰
  • 17篇连纲
  • 13篇陈利顶
  • 12篇王静
  • 9篇虎陈霞
  • 8篇马克明
  • 7篇李俊然
  • 6篇刘世梁
  • 6篇邱扬
  • 6篇何挺
  • 6篇吕春艳
  • 5篇刘国华
  • 4篇谢俊奇
  • 4篇张衍毓
  • 3篇赵文武
  • 3篇陈瑜琦
  • 3篇郭旭东
  • 3篇李喆
  • 2篇常青

传媒

  • 14篇中国土地科学
  • 9篇生态学报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测绘科学
  • 3篇国土资源情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与国土...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6篇2000
  • 2篇1999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被引量:7
2016年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结果:(1)土地系统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构成的人地关系时空系统。土地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各要素动态变化、互馈机制,人—地系统功能演变、协同耦合与优化调控机理。土地系统具有多级、综合、动态性特征,建设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网络,开展持续观测,是加强土地系统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2)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要围绕数据观测、科学研究、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科普等功能,形成全国—区域—县域—村镇土地科技创新多级协同组织架构;创新联合共建、人才交流、科研联动、资金保障、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协同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研发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体系,构建土地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管护服务平台;加强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优化全国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网络布局,形成全国、区域、市县、村镇、地块多层级观测体系。研究结论:建设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协同创新,可为土地科技联合攻关,土地系统跨尺度、多要素、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系统、联动、高效的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张衍毓郭旭东陈美景
关键词:土地管理协同创新
农业区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遵化的研究被引量:49
2001年
选择河北省遵化市 ( 39°5 5’~ 40°2 2’N ,117°34’~ 118°14’E) ,调查了城郊和乡村在东南西北 4个方向上以及市区的植物多样性 ,同时考察了不同取样点土壤养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西部和北部接近 ,而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养分特殊 ,城郊与乡村明显差异 ;西部物种丰富度低于其它方向 ,而南部最高 ,这种差异由草本造成 ;城市与东南西北 4个方向的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 ;城市植物多样性与城郊和乡村呈现梯度变化 ;本研究统计的物种总数只有 12 6种 ,而与之同纬度的北京东灵山区却有高等植物 997种 .城市化的影响是引进了一些观赏物种 ,区域地形和土壤养分等自然特征的影响微弱 .
马克明傅伯杰郭旭东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市化生物多样性农业区植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89
1999年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点源污染途径,许多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紧密联系。文中还探讨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基于环境相关法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被引量:34
2009年
土壤属性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并强烈影响土地利用和生态过程。正确理解并充分考虑土壤空间变异,对于在景观尺度上建立生态、环境过程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在黄土高原横山县采集了254个样点,应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获取相关地形因子与遥感指数,分析土壤属性(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全磷)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并利用环境变量进行空间预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与地形因子和遥感指数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而全磷与地形因子相关性不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对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拟合较好,而对于全磷,预测结果较差;回归-克里格预测有效地减小了残差,消除了平滑效应,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虎陈霞
关键词:土壤属性环境因子黄土高原
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以环北京地区作为实施《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的首批重点监测区,在论述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研究分析了进行环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监测的信息提取方法和辅助影像判别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遥感影像判读的准确度。
王静郭旭东汪秀莲梁耘毛振强
关键词:遥感监测生态环境信息提取遥感影像环境监测
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被引量:16
2003年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基于“3S”技术的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退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将监测与评价指标应用于规划和政策制定,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服务。
王静郭旭东何挺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
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被引量:59
2006年
分析、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动态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省横山县采集了254个耕层(0-20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因子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很低,变异性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其中以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次序为:水稻田>川地>梯田>坝地>荒草地> 坡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这一坡度等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坡度等级;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阴坡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要比阳坡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坡向的余弦值 COSα正相关,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 以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利用相关环境变量及遥感指数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个平滑效应,对于残差解释相对较低,须进一步研究以更好的解释残差。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虎陈霞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地利用
基于碳储量视角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分异特征被引量:16
2017年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10~4 t,单位土地面积平均碳储量32.28 t/hm^2;各街道碳储量差异明显。(2)以NDISI变化率表征土地利用开发强度,1992-2014年间上地街道开发强度最高,青龙桥街道(颐和园)开发强度最低。(3)该区各街道碳储量与其区位、用地结构及开发建设模式密切相关,开发建设活动并非一定会降低城镇土地碳汇能力。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城镇土地碳储能力,加强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研究,有助于合理制定城镇土地利用政策。
郭旭东常青刘筱包慧敏孙艺吕春艳张衍毓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储量生态效益土地开发模式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6
2003年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郭旭东邱扬连纲刘康
关键词:PSR框架经济增长
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被引量:173
2000年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监控时,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了蓟运河卜游于桥水库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上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流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以耕地为上的小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和耕地等)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草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李俊然陈利顶郭旭东傅伯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非点源污染流域地理信息系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