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纯
- 作品数:41 被引量:22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1-2020年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流行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下一步防控对策。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报告资料等,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11-2020年广东省新诊断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例共2 908例,占总职业病报告病例的33.99%。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占年度职业病报告总数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占比达到高峰(49.86%)。男性2 586例(88.9%),女性322例(11.1%)。病例诊断年龄的中位数为43.0(36.0,48.0)岁,专业工龄中位数为8.9(5.5,13.7)年。病例主要集中在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和广州市,占77.8%。行业分布集中于制造业(98.1%),且在重工制造业多见(73.0%);以大中型规模企业为主(65.3%)。2 908例病例总共分布在1 882家企业,其中3~9例报告病例有126家企业(6.7%);≥10例报告病例16家企业(0.8%)。职业性噪声聋发病企业数量与GDP呈正相关(rs=0.879,P<0.01)。2014—2020年职业性噪声聋疑似职业病占职业性噪声聋病例比例、体检机构的职业性噪声聋疑似病例占职业性噪声聋病例比例呈上升趋势(均P<0.01),诊断机构的职业性噪声聋疑似病例占职业性噪声聋病例比例呈下降趋势(P<0.01)。结论 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年龄、性别、区域以及群体性特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能力有所提升。
- 金佳纯潘炜仪李昕玥夏冰王姝黄浪周珊宇
- 关键词:职业病噪声聋发病特征
- 2001-2010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类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类分布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常规资料分析的方法,收集2001—2005年("十五"期间)本省各地市上报的职业病报告总结、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本省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广东省内确诊的新发职业病报告资料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全省共报告9类新发职业病3 153例,新发病例数总体呈波浪型上升趋势,其中2001—2003年呈短暂下降,2004—2007年出现平缓增长,2008—2010年呈快速增长。新发病例数与本省GDP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06(P=0.01)。职业病分类病例数居前6位是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和职业性肿瘤,分别占41.36%、32.38%、9.32%、5.58%、5.17%和4.03%。"十一五"期间新发病例数为"十五"期间的1.4倍(1 847/1 306),其中,前者尘肺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均较后者增加,分别为后者的1.3、26.2、2.7和10.5倍。2个时期的职业病分类的分布比例不一致(P<0.01)。"十一五"期间职业中毒构成比低于"十五"时期(27.83%vs 38.82%,P<0.01),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肿瘤的构成比均分别高于"十五"期间(8.50%vs 0.46%,6.93%vs 3.68%,6.28%vs 0.84%,P<0.01);但2个时期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和职业性眼病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28%vs 42.88%,8.50%vs 10.49%,0.43%vs 0.77%,P>0.05)。结论 2001—2010年本省新发职业病呈现尘肺病、职业中毒和其他7类职业病三足鼎立的新特点。应在做好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防治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和职业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 黄永顺邹剑明李旭东林倩妮金佳纯温贤忠
- 关键词:职业病国内生产总值尘肺中毒
- 2006—2013年广东省新发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13例,占本省此时期新发职业病的10.9%(413/3 785)。其中职业性噪声聋占99.3%(410/413)。8年间发病呈总体上升趋势,2011—2013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年龄<45岁者占80.4%(332/413),发病工龄<10年者占58.1%(240/413)。地区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为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分别有139、94和60例,三者共占70.9%(293/413)。行业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为轻工业、机械业和电子业,分别有225、52和32例,三者共占74.8%(309/41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以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多见,分别有166、133和102例,三者共占97.1%(401/413);企业规模分布以中型和大型企业多见,分别有177和140例,两者共占76.8%(317/413)。有诊断分级资料的289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组分别有226、46和17例,各组组间年龄和工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省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发病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是广东省职业病防治的新问题,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刘晓勇金佳纯黄永顺温贤忠罗巧李旭东郑倩玲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激光所致眼损伤及相关职业健康研究现状
- 随着激光技术的兴起和普及,激光所致眼损伤频发.但激光接触情况复杂,眼损伤表现多样,目前亦无健康监护规范或完整的诊断体系,使病例调查取证和诊断鉴定工作存在不少难点和盲点.本文将简要论述各种激光所致眼损伤及激光职业健康研究的...
- 江嘉欣佘惜金陈嘉斌晏程金佳纯严茂胜
- 关键词:致病机制健康管理
- 文献传递
- 制鞋企业高周波作业电磁辐射接触现况调查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了解制鞋企业高周波作业电磁辐射职业接触水平。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使用27.12和40.68 MHz高周波机的制鞋企业各2家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高周波岗位电场强度均方根值(RMS)。结果 27.12、40.68 MHz高周波岗位电场强度RMS的中位数(M)分别为54.94、122.45 V/m,超标率分别为97.4%和100.0%。高周波车间27.12、40.68 MHz其他作业岗位电场强度RMS的M分别为16.96和20.43 V/m,超标率分别为18.8%和88.9%。高周波作业人员接触的电场强度RMS从小到大依次为腹部位<胸部位<头部位(P<0.01)。8和12 kW功率高周波机电场强度RM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58.56 vs 55.19 V/m,P>0.05)。在控制通电电流时,高周波岗位电场强度与通电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0,P<0.05);在控制通电时间时,高周波岗位电场强度与通电电流不相关(P>0.05)。结论制鞋企业高周波作业电场强度较高,且随高周波作业人员接触部位与电流振荡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徐国勇陈青松赖明珍赖明珍徐茗于碧鲲晏华
- 关键词:电磁辐射
- 2007-2011年广东省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和对策探讨
- 目的:分析2007-2011年广东省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预防、控制策略.
方法:运用回顾性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网络直报的农药中毒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别统计性别、年龄、各年度、月份、地区、中毒农药品种以...
- 金佳纯黄永顺温贤忠吴劲松伍津
- 关键词:农药中毒疾病预防流行病学健康教育
- 文献传递
-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病例补体含量降低原因分析
-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补体含量降低原因.方法 收集187例确诊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发病初期和恢复期血生化检查中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后这些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发病初期IgC(10.62±...
- 黄永顺越飞夏丽华金佳纯黄汉林
- 关键词:三氯乙烯皮炎补体
- 广东省2006—2010年新发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特征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分析本省2006—2010年新发急性职业中毒的特点,为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6—2010年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广东省急性职业中毒新发病例。结果共报告事故95起,病例17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34%,除6起重大事故外,全为一般事故;病例以男性为主,有年轻化的趋势,工龄短;引起中毒的化学物主要为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及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引起的中毒情况突出;病例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突出反映在小型私营独资企业。结论广东省预防、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重点应放在制造业、中小企业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上,整治非法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危重劳动,强化岗前健康检查和培训,健全职业中毒网络报告体系。
- 江嘉欣金佳纯陈嘉斌黄永顺温贤忠
- 关键词:急性职业中毒
- 广东省39家资质续展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现状调查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采用资料回顾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对2008—2010年广东省39家通过资质续展评审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与首次获得资质时比较,39家通过资质续展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由781人增至1 138人,增幅为45.7%;学历和职称构成以大学专科及以下和中级职称及以下为主,分别为49.8%和82.6%;职业病诊断医师从115人增至272人,增幅为136.5%;职业健康检查资格人员从667人增至952人,增幅为42.7%;基本仪器设备从607台增至790台,增幅为30.1%,特殊仪器设备从273台增至379台,增幅为38.8%;但39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场所设置、仪器设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结论近年来本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人员素质、资格培训和仪器设备等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但仍需提高人员技术水平、规范工作和提高工作质量。
- 黄永顺王汉钦胡世杰金佳纯李荣宗黄瑞妍
-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
- 超高频辐射接触工人心理运动类神经行为功能改变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超高频辐射对作业工人心理运动类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2家鞋厂从事40.68 MHz高周波作业的85名工人为接触组,以同厂无职业性电磁辐射的121名工人为对照组。测量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的超高频辐射电场强度;采用中文版第三版多媒体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运动类神经行为学功能指标,包括视简单反应时(SVRT)、数字筛选、曲线吻合的单项神经行为能力指数(NAI),以及上述3项指标的综合神经行为能力指数(GNAI)。结果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电场强度的中位数为119.0 V/m,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人群数字筛选的NAI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人群SVRT、曲线吻合的NAI和GNAI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人群SVRT、数字筛选、曲线吻合的NAI和GNAI异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工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熬夜等混杂因素后,超高频辐射电场强度与数字筛选NAI呈负相关(P<0.05)。结论超高频辐射可能损害作业人群的数字筛选功能,影响其眼-手协调/精确运动的神经行为能力。
- 金佳纯徐国勇严茂胜陈青松于碧鲲肖斌
- 关键词:电磁辐射超高频神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