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钦白兰

作品数:1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遗址
  • 2篇地理信息
  • 2篇文化遗址
  • 2篇经义
  • 2篇孔子
  • 1篇代言
  • 1篇代言人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语篇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性教育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言论
  • 1篇饮食
  • 1篇饮食文化
  • 1篇饮食哲学
  • 1篇语料

机构

  • 13篇浙江大学
  • 2篇普渡大学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曲阜市图书馆

作者

  • 13篇钦白兰
  • 5篇吴宗杰
  • 1篇孙頔
  • 1篇张建民
  • 1篇马庆凯

传媒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3篇文化研究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南宁职业技术...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2011中国...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博话语的模态构建——以2010上海世博会国家馆为例
2011年
针对世博话语的构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福柯话语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世博国家馆"多模态语篇"性质及"新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了世博馆数据特点,从"多模态语篇"五种交际模态视角解读了"世博话语"组合案例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多模态语篇"展示了各国文化并诠释了世博主题。结果证明: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世博话语"构建研究的必经之路。
钦白兰
关键词:话语构建多模态语篇国家馆
空间人文学:技术·途径·展望被引量:3
2016年
空间人文学是空间视角下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美国开发西部荒原国土时的空间观,以及近些年兴起的人文社科研究"空间转向"。空间从被动的社会背景,变成社会变革的积极的、决定性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产物。对人文社科研究而言,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备与处理功能,但人文学者们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对其有批判性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一度被大量地运用于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研究当中,但它始终缺乏从文化角度审视空间的表述意义的能力。最后本文还展示了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与人文社科研究相结合的空间人文研究案例:地理信息技术能通过虚拟现实呈现历史空间的视觉原貌。以记忆和地方为中心,人文空间可以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技术辅助的一种深度绘图。未来空间人文学力图将真实空间和概念空间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融合为一体,对记忆和空间变量进行动态地表征。这种研究方式必定会带来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新理解,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学术愿景。
戴维·J.博登海默马庆凯钦白兰吴宗杰
关键词:记忆
历史的空间转向与遗址的古今会通被引量:3
2013年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局限于西方权威遗产话语中,时间与空间往往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遗址保护试图通过物质原真性概念将其凝固在过去。近年来,人文社科研究的"空间转向"为打破这一话语提供了契机。由此,我们以空间视角探析曲阜泮水遗址的时空关系,着力从古人留下来的空间标识——碑刻,来挖掘中国本土对遗址的空间认识。我们提出重新探讨遗址的"历史空间"及其保护理念。中国传统对遗址利用的理解在于"思古抚今",遗址的发掘就是让处在当下的空间注入"尊古"与"崇德"的空间意义。石碑承载着将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相互提升的意义。这份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必须加以重新认识,以重构当下文化空间的历史意义。
钦白兰吴宗杰
关键词:遗址经义
空间、地方与自然:段义孚告别演说评述被引量:4
2016年
段义孚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西方地理科学研究,成就斐然,享誉世界。本文围绕他在2014年告别学术生涯演说中阐释的三个核心概念——空间、地方与自然,来评述他的人文地理学思想。他认为,人文现象需以地方经验为切入口,用于重新解读与感受地理知识当中丰富的人文意义。因此,人文地理探索者需带着文化意识,对跨越时间长廊的空间进行人文叙述,以此反思现代地理知识的形成及天人关系分离的现状。他运用心理学术语如距离、想象、过去与情感,通过解析地方精神,阐发了地理空间是如何产生天人意义交织的地方感的。换句话说,段义孚成功地将人文情怀注入对天人之际的人文地理空间研究。现代人需要在地理知识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在物质与知识空间中发现并进入生态和谐的生活场景。
钦白兰肖红娇张建民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遗址历史空间的深度绘图及其经义接续
2014年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果仅限于西方遗产话语,往往导致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致使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以鲁故城"泮水"遗址作为例,借用"深度绘图"方法,梳理遗址承载的历代文本源流,则能更好地显露沉积在遗址空间里的意义层及其传承关系。因此,中国文化遗址的保护,不只是关注"物质原真性",还可以用"历史空间"这一概念,把物质遗迹和历史文脉打通,实现贯通古今、德泽当下的遗址文化传承功能。
钦白兰吴宗杰丰杨
关键词:文化遗址经义
《时代》语料库中孔子身份话语:主体·概念·观念·中介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孔子在《时代周刊》中的身份构建问题,以《时代周刊》语料库中151篇相关报道为分析数据,依据福柯话语观和"词汇搭配",对孔子身份话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批判了含极少量孔子身份主体构建元素的《时代周刊》话语,揭露了《时代周刊》中三类利用孔子作为象征的话语:作为概念的孔子,作为观念的孔子,作为中介的孔子。研究发现:"边缘化"的孔子身份显现出《时代周刊》的实用主义审美特征,孔子在其中被引用做非事实性的客观话语,呈现出深度刻板化的话语概念特征。
钦白兰
关键词:孔子身份构建词汇搭配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历史空间研究思路
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局限于西方"遗产话语",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往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导致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核心是,关注新研究问题,从新角度再审视传...
钦白兰丰杨
关键词:传承关系
超越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技术及历史学研究的未来被引量:7
2014年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学者们为搜集定量数据、使用定量方法,对它十分感兴趣,但大多数历史学者并没充分利用该项技术。特别是受网络2.0技术与实践的影响,人文社科研究的"空间转向"促成地理空间技术与历史研究的新结合,以多角度反思后现代历史研究范式与未来走向,有望重树历史学研究。在新研究方式下,地理空间技术可用于更好地建构"空间叙事"及"深度绘图",无疑可营造一种反思性的、深循环的、合作性的研究环境,成为标志未来历史学研究的里程碑。
David J.Bodenhamer孙頔钦白兰吴宗杰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学空间叙事
曲阜“古泮池”礼性教育意义叙述
2013年
针对曲阜古泮池遗址的意义挖掘,采用"述而不作"的写作手法,展示大量《诗经》、《礼记》、《曲阜县志》等原始文本,将各种古今话语碎片交织在一起叙述成文,最终展示了"古泮池"礼性教育的空间意义,和"观"中产生"观象进德"的教育思维。
钦白兰
关键词:教育
礼乐身体与人文空间互构:矍相圃的当代启示
2015年
本研究是针对曲阜圣迹矍相圃进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从身体这一文化概念出发,阐释了矍相圃的礼义空间及其中身体的建构,并在解读圣迹两千多年空间实践中,展露礼乐身体对当今人文空间建设的启示。在矍相圃习射礼,孔子最初欲彰显人可修身正己的身体模样与德行空间美感。作为父子君臣,古人的文化身份经射礼以身体叙述大义空间,便可成礼乐身体。与此同时,古人不断回溯礼乐身体原型,用石碑、土台、石井等空间标记营造矍相圃圣迹的记忆空间。特别是,矍相圃圣迹在明清时建构为射圃空间,以射礼凸显了矍相圃做人修身的空间教化意义。礼乐身体及其礼义空间实践,对今天城市、里居、学校的人文空间建构有重要启迪,对如何将今天的消费身体转化为道德身体并构建相应的教化空间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钦白兰吴宗杰宋海涛
关键词:礼乐身体射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