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光涛

作品数:36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胃癌
  • 6篇肝损伤
  • 4篇手术
  • 4篇急性肝
  • 3篇袖套
  • 3篇袖套法
  • 3篇永生
  • 3篇预后
  • 3篇切除
  • 3篇胃癌细胞
  • 3篇基因
  • 3篇急性肝损伤
  • 3篇肝移植
  • 3篇癌细胞
  • 3篇META分析
  • 3篇肠癌
  • 3篇BCL-2
  • 2篇丁胺
  • 2篇药物

机构

  • 32篇兰州大学第一...
  • 8篇兰州大学
  • 8篇兰州医学院第...
  • 6篇甘肃省人民医...
  • 5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兰州医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6篇闵光涛
  • 13篇姚南
  • 10篇姜雷
  • 10篇王军
  • 9篇李玉民
  • 8篇闵光宁
  • 7篇汤浩
  • 6篇陈伟
  • 5篇曹农
  • 3篇武新安
  • 3篇侯建存
  • 3篇何明彦
  • 2篇侯旭东
  • 2篇吴勇杰
  • 2篇李德榜
  • 2篇乔文辉
  • 2篇徐斐
  • 2篇蒋生祥
  • 2篇杨克虎
  • 2篇陈燕

传媒

  • 6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肛肠病杂...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成药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科技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蕨麻提取物保护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蕨麻多糖(PAP)对小鼠CCl_4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PAP低、中、高剂量组,给药7 d后用0.1%CCl_4豆油溶液灌胃,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小鼠体重、肝脏系数、脾脏系数,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谷胱甘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对各组小鼠肝脏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PAP低、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P<0.05),提高损伤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加谷胱甘肽含量(P<0.05),光镜下可观察到PAP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组织的损伤。结论 PA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闵光涛冯颖闵光宁王莉王文婷
关键词:四氯化碳肝损伤
蕨麻多糖保护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考察蕨麻多糖(PAP)对D-氨基半乳糖(D-Gla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阳性对照)以及PAP 50、100、200mg/kg各剂量组,每组10只。先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联苯双酯以及不同剂量受试药PAP,然后除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5组均于给药7d后用8%D-GlaN腹腔注射,建立D-GlaN急性肝损伤模型。24h后处死,测定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等指标。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的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GSH含量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苯双酯以及50、100、200mg/kg各剂量PAP均可明显降低D-GlaN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增加GSH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AP对D-GlaN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闵光涛王利军段钟平闵光宁贺志云王永强
关键词:D-氨基半乳糖肝损伤
胃癌m^(7)G相关微小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5年
目的 探讨N7-甲基鸟苷(m^(7)G)相关微小核糖核酸(miRNA)在胃癌预后模型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构建胃癌m^(7)G相关miRNA预后模型,根据模型计算风险评分临界值,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一步分析高、低风险组在肿瘤免疫逃逸和对免疫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及肿瘤突变负荷与免疫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构建模型,确定了由10个m^(7)G相关miRNA构成的预后模型;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比高风险组长;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风险评分为1.009,风险比为1.003~1.015,P<0.05)。基于风险评分和临床病理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胃癌患者1、3和5年生存率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768和0.749。2组间的肿瘤突变负荷及免疫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hasmir-200c、has-mir-942和has-mir-3138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结论 m^(7)G相关miRNA预后风险模型为胃癌患者生存预测及免疫治疗分层的潜在工具。
余春燕刘涛李亚西杨晓晓黄翌楚李桐桐闵光涛姜雷
关键词:甲基化微小核糖核酸预后胃癌
大黄中游离蒽醌泻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研究大黄提取物中游离蒽醌对实验性便秘小鼠的泻下作用。方法5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果导)、大黄游离蒽醌低、高剂量组(920、2760 mg/kg)。建立燥结便秘模型小鼠,通过结肠给药观察大黄提取物中游离蒽醌的泻下作用。结果大黄中游离蒽醌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的首便时间明显缩短,便重、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黄中游离蒽醌结肠给药时,对燥结便秘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闵光宁武新安祁有亮闵光涛孙晓东王晓华
关键词:游离蒽醌泻下作用
经尿道前列腺单极和双极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单极切除术和双极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重要的学术论文网站关于单极切除术和双极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制作Meta分析,用RevMan5.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9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极切除术和双极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在最大尿流率[MD=0.34,95%CI(-0.15,0.82)]、输血发生率[RD=0.00,95%CI(-0.01,0.0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前列腺切除综合征发生率[RD=0.01,95%CI(0.00,0.03)]、术后血凝块残留发生率[RD=0.03,95%CI(0.01,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证据提示与经尿道前列腺单极切除术相比,双极切除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术后并发症少。
王军闵光涛杨占雷王红鹏陈伟姚南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ETA分析
PD-1和PD-L1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系统评价PD-1和PD-L1的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Embas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研究为PD-1/PD-L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总生存期(O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3 093例胃癌患者)符合条件的队列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D-1和PD-L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D-1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N^+)有显著相关性,PD-L1的高表达与胃癌晚期(Ⅲ~Ⅳ)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D-1和PD-L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王玉丰姚南姚南王军
关键词:PD-1PD-L1胃癌预后META分析
一例低位直肠癌的循证治疗
2009年
目的为一例确诊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制定循证治疗方案。方法针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问题,提出问题,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2期)、PubMed(1966~2009.5)、TRIP Database、SUM search、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9~2009.5)、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9.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5),收集相关证据,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并结合医生的经验及患者的愿望制定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2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1个临床指南。结果显示:术前化放疗能降低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和病死率。与单纯术前放疗相比,术前化放疗联合可提高II和III期直肠癌疾病病理学反应和局部病变的控制,减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与术后放化疗相比,术前化放疗能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与单纯手术相比,术后放疗并不能提高II和III期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而术后化疗或术后放化疗却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与传统的直肠癌外科根治术相比,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能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经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在病死率和复发率方面无差异。根据以上证据结合患者意愿,对该例患者术前采用5-Fu+LV方案化疗并联合放疗1月,后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半月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出院后继续采用5-Fu+LV方案化疗6次。术后2年至今未见复发。结论术前化放疗、术后化疗和术后放化疗能使直肠癌患者受益,TME是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远期预后尚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姚南姜雷移康杨克虎闵光涛
关键词:循证治疗直肠癌化疗放疗手术
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探讨了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治疗组)和对照组(开腹手术治疗组)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对所有患者行15个月随访,腹腔镜组存活率为96.29%(26/27),开腹手术组存活率为92.59%(25/27),两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作为治疗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癌的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闵光涛汤浩李德榜乔文辉王斌生姚南
关键词:腹腔镜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临床疗效
Bcl-2相关的永生基因4对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Bcl-2相关的永生基因4(Bcl-2 associated athanogene 4,BAG4)在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GCSCs)自我更新能力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成球培养法分离/富集GCSCs,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采用慢病毒干扰技术构建沉默BAG4表达的MGC803胃癌细胞系,以平板克隆形成和成球实验分别检测沉默BAG4对胃癌细胞克隆形成和成球能力的影响。结果:成球培养法成功分离/富集出球细胞(sphere cell,SC)。与普通单层贴壁细胞相比,MGC803-SC高表达干性相关基因Sox2、Oct4和Bmi1,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198±17 vs.92±11,P<0.001),诱导分化后干性标志物CD44表达下降,在体外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185±18 vs.84±11,P<0.01)。上述实验结果证实MGC803-SC具有GCSCs特性。BAG4在GCSCs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贴壁胃癌细胞,沉默BAG4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和成球能力。结论:沉默BAG4基因能有效抑制G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有望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新靶标。
姜雷闵光涛王军何进程朱俊亚吕坤乐奇姚南
关键词: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
MHCⅡ类分子在高容量血液滤过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柴琛侯旭东曹农武光贾宝全杨伟林俞永江闵光涛姚南薛左良乔文辉李德榜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现已经成为ICU首要死亡原因,尽管近年对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出现,但病死率仍在30%~90%,因此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MODS的发生机制中,免疫失衡学说并未阐明。...
关键词:
关键词:高容量血液滤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HC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