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滴状冷凝
  • 3篇冷凝
  • 2篇维数
  • 2篇分形
  • 2篇分形维数
  • 2篇表面形貌
  • 1篇电子探针
  • 1篇动力学
  • 1篇蒸汽
  • 1篇蒸汽冷凝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数学模型
  • 1篇反应动力学
  • 1篇传热
  • 1篇传热模型

机构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陆巧羽
  • 2篇孙相彧
  • 2篇穆春丰
  • 2篇刘天庆
  • 1篇张庆瑜
  • 1篇庞晶晶
  • 1篇夏松柏

传媒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深入分析氧含量的增加是整个表面都反应造成的还是仅局部反应导致的,建立了镁与凝液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并推算出初始液滴所占面积分率远小于1的结果.同时电子探针的扫描检测结果证明氧元素在镁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凝液所占面积分率的图像处理结果与动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初始形成的冷凝液仅在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不是以薄液膜的形式覆盖表面,即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符合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夏松柏穆春丰刘天庆张庆瑜陆巧羽孙相彧
关键词:滴状冷凝反应动力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
表面特征影响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分布及传热模型的研究
滴状冷凝是利用表面张力作用强化冷凝传热的最理想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实现广泛的工业应用,相关的理论模型也不完善。为了从理论上对滴状冷凝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滴状冷凝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考虑了冷凝...
陆巧羽
关键词:滴状冷凝数学模型表面形貌分形维数传热模型
文献传递
表面形貌对初始滴状冷凝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初始冷凝液核的形态将被保留在镁表面上,所以本实验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同时为了研究冷凝表面微观形貌同滴状冷凝之间的关系,在相近的冷凝条件下,选取不同磁控溅射条件下制备的镁膜作为冷凝表面,采用分形理论对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差分计盒维数法计算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冷凝试件的表面形貌特征对初始滴状冷凝的液核数有较大影响,其分形维数不同,冷凝后镁表面初始液核数也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表面分形维数对成核中心密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式。
庞晶晶穆春丰刘天庆陆巧羽孙相彧
关键词:滴状冷凝表面形貌分形维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