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玲

作品数:59 被引量:1,267H指数:19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7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16篇政治法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政府
  • 5篇战略技术联盟
  • 5篇联盟
  • 5篇技术联盟
  • 5篇产业政策
  • 4篇地方政府
  • 4篇新兴产业
  • 4篇数字经济
  • 3篇电路
  • 3篇信任
  • 3篇人力资源
  • 3篇生态
  • 3篇企业
  • 3篇集成电路
  • 3篇技术创新
  • 3篇公共决策
  • 3篇公共政策
  • 2篇学者
  • 2篇战略性
  • 2篇战略性新兴产...

机构

  • 57篇清华大学
  • 2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电子信息...
  • 1篇合肥通用机械...

作者

  • 57篇陈玲
  • 15篇薛澜
  • 5篇赵静
  • 4篇苏竣
  • 4篇林泽梁
  • 4篇杨越
  • 3篇林淼
  • 3篇张雅娴
  • 2篇蒋凌飞
  • 2篇杨文辉
  • 1篇黄汉权
  • 1篇苏峻
  • 1篇李鑫
  • 1篇黄海莉
  • 1篇王刚波
  • 1篇贺俊
  • 1篇史丹
  • 1篇周源
  • 1篇李瑶
  • 1篇梁正

传媒

  • 5篇科学学研究
  • 4篇中国科技论坛
  • 4篇中国人口·资...
  • 4篇公共管理评论
  • 3篇科研管理
  • 3篇中国软科学
  • 2篇管理世界
  • 2篇中国行政管理
  • 2篇今日科苑
  • 2篇公共管理学报
  • 2篇电子政务
  • 2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新华文摘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 1篇装饰
  • 1篇中国改革
  • 1篇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199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模型与实证被引量:56
2005年
工资、监督与职业发展是三种主要的激励因素。在公共部门工资激励有限的情况下,职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最为显著。在霍尔姆斯特罗姆(H olm strom )和梯罗尔(Tirole)的职业发展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引进监督机制和从业热情的因素,建立了职业发展的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挂职和借调的工作努力程度,指出现行干部提拔机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发展建议。
陈玲
关键词:公务员工资激励公共部门干部提拔从业挂职
结构性失衡与战略技术联盟--资源配置视角中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综合资源供给--需求关系,指出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三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由此构造了三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基本模式与途径,并着重阐述...
林淼苏峻张雅娴陈玲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联盟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从全球吸引创新人才
2023年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力量的核心引擎,而科技人力资源是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陈玲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人力资源
研发税收抵扣的分配机制和政策效果被引量:2
2017年
研发税收抵扣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现有研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税收抵扣政策进行了实证评估,并无一致性结论。我国近年来开始推广研发税收抵扣政策,效果尚不明朗。本研究利用2010-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税收抵扣的分配机制,评估政策效果。结果表明,上市年限短、高管持股比例高、员工规模大、处于高市场化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研发税收抵扣。整体而言,研发税收抵扣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支出,这一效果在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并无显著效果。
陈玲杨文辉
平台经济的敏捷监管模式——以网约车行业为例被引量:14
2020年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国家治理与监管不断提出挑战,如何持续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敏捷治理”理念,本文以过程追踪法对2014—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敏捷监管模式。研究认为,在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社会现实挑战与政府监管政策互动的动态循环下,形成了以“挑战—应对”为特征的敏捷监管模式,实现了政府对新兴产业挑战的持续应对。该模式体现了对平台经济监管的动态性、包容性和回应性,协调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推进新兴产业敏捷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考路径。
王仁和李兆辰韩天明陈玲
关键词:新兴产业平台经济
日本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1999年
陈玲乔治.K奥纳塔斯基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案例研究
陈玲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法的策略被引量:53
2020年
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环境超载、水沙关系失衡、水资源匮乏,其症结在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人地关系的矛盾。迫切需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法治化,从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经济社会布局优化调整、流域内各行政区统筹协调等多个层面对流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规范。文章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发,探讨推进“黄河战略”相关立法工作的策略选择,具体分析了“黄河战略”相关立法的需求、原则、框架和关键。首先,强调了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间矛盾的现实需求,指出了现有体制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黄河流域系统性保护和治理问题的实际障碍;其次,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适应性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此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关立法的根本原则;接着,构建了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度价值认同的流域文化共识为牵引,以流域高水平保护和治理为手段,以流域空间管控和流域协调机构两大机制为抓手的理论框架,识别出那些区别于长江等其他流域保护立法的特色问题作为立法关键;最后,结合我国流域管理法缺位、涉水四法功能割裂、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现实特征给出此次立法定位的思考及建议。
薛澜杨越陈玲杨越陈玲
关键词:生态保护
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被引量:44
2020年
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现有区域式、分段式、单元式的文化保护模式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和同质竞争等问题,有必要创新保护思路,探索出与流域文化特征相匹配、与流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黄河文化保护模式”。文章基于黄河文化“以时空演变为线索、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水关系为核心、以遗产资源为载体”的现实特征,识别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特殊需求。对照国内外针对单体文化遗产的属地垂直管理和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保护模式,从范围边界、保护模式、保护理念、保护机制四个层面总结已有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现状与不足。挖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提出构建边界清晰、责任明确、协同有力的流域文化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将庞大繁杂的黄河文化集合,抽象成统一凝练、特色鲜明、真实完整的流域文化符号,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讲得清的“黄河故事”;建立黄河文化保护的一张图,给立法、执法部门相应参考,为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指引方向;树立“大黄河”的流域发展共识,将黄河文化蕴含的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内化于整个流域管理的实践中,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统筹和区域协同提供思想基础和智力源泉;积极推动黄河文化保护规划制定过程,完善社群组织培育、市场价值转化、保护效果评价、行政执法监督等机制,为实现跨区域流域文化管理提供人力、资金和制度保障。
杨越杨越陈玲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
数字信任和技术秩序:重塑智能时代的信任被引量:6
2022年
智能时代面临全面而深刻的信任危机。数字智能技术既是引致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提供了重构信任机制的秩序基础。本文从信任的理性分析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信任机制的理论模型即“信任三角”,总结了三种信任机制:中介信任机制、治理信任机制和网络信任机制。不同信任机制的背后蕴含了不同秩序系统,即市场自发秩序、权威层级秩序和自主技术秩序。本文进一步提出重塑信任体系的框架性策略,通过提升数据可信、主体可信、权威可信和技术可信,将数字信任融入传统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构成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可信的信任体系。
陈玲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