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刚
-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CH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在CHD的发病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98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并对其中43例CHD患者检测治疗后hs-CRP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hs-CRP的含量变化。结果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8.25±6.38)较正常对照组(1.93±0.77)显著增高(P<0.001);其中心肌梗死(AMI)组(13.93±5.81)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42±5.25)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7±3.10)(P<0.01);AMI组血清hs-CRP水平与UAP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除SAP组外,其中36例CHD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SAP到AMI的过程中,hs-CRP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hs-CRP水平与CHD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CH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 符玉桂吴丽婷陈立刚
- 关键词:冠心病超敏-C反应蛋白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阶段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的表达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被证实在肿瘤患者体内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及T细胞特异免疫的失能。文中通过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患者不同阶段骨髓细胞化疗前后外周血MDSCs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表达,探讨MDSCs在AML的发展、治疗过程中与TAM、Tregs存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2例AML患者(AML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细胞结果。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检测2组治疗前后HLA-DR-CD33+CD11b+MDSCs、CD206+TAM、CD4+CD25+Tregs的表达。结果AML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MDSCs、TAM和Tregs表达[(5.72±1.75)%、(5.41±1.63)%、(6.68±1.6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4±0.32)、(1.71±0.45)%、(1.9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后,AML组外周血MDSCs、TAM、Tregs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的外周血TAM和Tregs表达与MDSCs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865、0.784,P<0.05);患者的预后与外周血MDSCs、TAM及Tregs表达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978、-0.752、-0.831,P<0.05)。结论 MDSC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ML病情进展情况并与预后相关,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耐受。
- 陈立刚刘永华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调节性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mal1、eIF4E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外周血Bmal1、eIF4E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ALL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初诊组与缓解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对比各组Bmal1、eIF4E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初诊组外周血Bmal1基因表达水平依次高于缓解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eIF4E基因表达水平依次高于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外周血ALL Bmal1、eIF4E基因表达异常,可作为临床诊疗指标。
- 陈立刚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被引量:1
- 2010年
-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特殊结构,端粒酶是一种以自身核蛋白复合物中的RNA为模板延伸端粒重复序列的反转录酶。随着对端粒及端粒酶结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端粒及端粒酶与衰老、肿瘤和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人类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陈立刚吴丽婷彭剑雄
-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碱基配对衰老
- ELISA法与TRUST法、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临床应用和方法学评价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对梅毒(Syphilis)诊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分别采用ELISA、TRUST及胶体金法3种不同的血清学方法对240例皮肤科门诊患者标本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均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比较ELISA、TRUST和胶体金法对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对79例阳性和161例阴性标本的检测中,TRUST、胶体金法、ELISA诊断梅毒的敏感度分别为64.6%、94.9%、98.7%,特异度分别为97.5%、98.8%、100%;TRUST法与TPPA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6.53),而ELISA、胶体金法与TPPA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P>0.05,χ2=0.00;胶体金法:P>0.05,χ2=0.17)。结论 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TPPA法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初筛和梅毒感染的确诊。
- 吴丽婷陈立刚林哲
- 关键词:梅毒抗体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胶体金法
- 支原体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假阳性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对造成支原体液体培养法假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鉴定与药敏一体化试剂对322例妇科门诊患者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对支原体阳性培养液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用已知可分解或不分解尿素和精氨酸的标准菌株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菌液进行干扰试验。结果 213例支原体阳性培养液中共分离出细菌14例,其中192例清的变红培养液细菌分离率为0%;21例混浊或微浊培养液培养出细菌真菌14例,分离率为66.7%。在干扰试验中,当菌液浓度<104/ml时,培养液对细菌抑制明显;当菌液浓度≥104/ml时,培养液对细菌抑制效果不理想,培养液呈不同程度混浊,如果尿素和精氨酸分解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的细菌,可导致假阳性。结论标本中如含有大量分解尿素或精氨酸的细菌,且支原体培养液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时,可造成支原体培养假阳性。所以培养液颜色变红和混浊时不能直接报告支原体阳性,应结合其他检测方法与临床症状做出判断。
- 吴丽婷陈立刚
-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假阳性
- 甲功五项联检法自我评定甲状腺功能和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甲功五项联检法在自我评定甲状腺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的60例甲亢患者(观察组A组)。60例甲减患者(观察组B组)以及同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甲功五项(游离T3、游离T4、总T3、总T4、TSH)指标,对比分析受检者的检测结果。结果:受检者经甲功五项联检法检测后,观察组A组受检者的游离T3、游离T4、总T3、总T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组受检者的游离T3、游离T4、总T3、总T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甲功五项联检法检测甲状腺功能的结果与综合检测甲状腺功能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符合率为100%。结论:甲功五项联检法在自我评定甲状腺功能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 吴丽婷陈立刚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
- 急性白血病IL-32水平动态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白介素32(IL-32)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82例AL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IL-32的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AL组及其两个分型组(ANLL和ALL)的外周血清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ANLL和ALL处于初诊、PR和复发期的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并且其复发期组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期组患者(P<0.05);而在ANLL和ALL患者中处于CR期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IL-32与其自身的病情发展有密切联系,检测患者体内IL-32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进展,因而IL-32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
- 陈立刚郭家权李东东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
- 检验科危急值制度在医疗安全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8
- 2011年
- 本文阐述了危急值的概念,探讨了如何建立危急值和保证危急值的准确性,总结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我院检验科目前危急值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 陈立刚陈代钊
- 关键词:危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