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压
  • 2篇高血压
  • 1篇电击
  • 1篇电击除颤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心肺
  • 1篇心肺脑
  • 1篇心肺脑复苏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力衰竭
  • 1篇早期气管插管
  • 1篇增厚
  • 1篇沙坦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作者

  • 5篇陈纪平
  • 3篇廖清高
  • 1篇吴苏武
  • 1篇倪晓彬
  • 1篇张淇钏
  • 1篇陈纪平
  • 1篇李智业
  • 1篇陈楚鹏
  • 1篇郭湖坤
  • 1篇朱红军
  • 1篇柯永坚
  • 1篇王晓莉
  • 1篇张森
  • 1篇王蓓
  • 1篇朱红军
  • 1篇王良玉

传媒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缬沙坦与络活喜联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络活喜联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联合治疗组(30例)及依那普利治疗组(29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qd,络活喜5mg/qd;依那普利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qd,利血平或罗布麻等其他治疗,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测量以下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IVSTd和LVPWTd)、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EF)、等容舒张时间(IRT)、二尖瓣瓣尖处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峰)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峰)、E/A比值。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病人均有改善心功能作用,但治疗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依那普利组(P<0.05),各项指标LVDd、IVSTd、LVPWTd、IRT及LVMI均明显降低,EF值、E/A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对血液电解质、血糖,血脂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络活喜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改善心功能不全疗效显著。
吴永城罗友良陈纪平
关键词:络活喜糖尿病心功能不全
创伤弧菌性脓毒症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4年
创伤弧菌,或称为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菌[1],单极端单鞭毛,有荚膜,需氧和厌氧均能生长。感染创伤弧菌后,临床表现主要有3种:原发性败血症、创伤感染和胃肠炎。一般临床上比较罕见,以败血症及下肢感染病例最严重,早期正确诊断困难,大多均在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后。
张森廖清高李智业王蓓马照杰王晓莉倪晓彬朱红军朱红军朱红军柯永坚
关键词: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缬沙坦治疗69例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临床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组2组:即A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B组(34例,常规治疗加缬沙坦80mg/qd)疗程6个月,观察各组病人治疗疗效,治疗前后各组心率、血压、心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峰速E/A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组同常规治疗组比较,心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LVEF增加(P<0.05),E/A比值增加(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比常规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吴永城罗友良廖清高陈纪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
早期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时机选择对心肺脑复苏(CPCR)的影响.方法 选122例心脏骤停病人,分成早期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选择顺序复苏组(A组,60例),与常规复苏组(B组,62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顺序复苏A组成功率为51.6%,常规复苏B组成功率为17.7%,(P<0.05).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随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复苏,能比常规复苏组成功率提高.
张淇钏郭湖坤陈楚鹏廖清高陈纪平
关键词:气管插管电击除颤
颈动脉内膜增厚度及其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及其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0例高血压患者及40例正常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20例高血压患者中内膜-中层增厚者112例,占93.3%;动脉粥样斑块形成89例,共165处,其中硬斑块68处,软斑块109处;管腔狭窄共计42例.其中轻度管腔狭窄25例,中度狭窄12例,严重的度狭窄5例。脑卒中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组,若以IMT〉1.1mm、动脉粥样斑块3处以上级及硬斑块2处以上作为预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其敏感性85%,特异性86%,阳性预测值83%。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测高血压脑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吴永城王良玉李雪山陈纪平
关键词:高血压脑卒中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