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英俊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小板
  • 2篇结核
  • 2篇病毒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期肝硬化
  • 1篇地奈德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指标
  • 1篇悬液
  • 1篇血沉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症
  • 1篇血清炎症因子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综...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水平

机构

  • 9篇浙江省天台县...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陈英俊
  • 4篇王军伟
  • 1篇丁慧珍
  • 1篇楼招欢
  • 1篇潘红英
  • 1篇杨永红
  • 1篇谭明明
  • 1篇赵晖
  • 1篇吴宗宝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效果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呼气高峰流量(PEFR)和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EOS)、不良反应发生率、咳嗽症状评分以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PEFR评分观察组[(81.23±4.57)分]高于对照组[(73.41±5.17)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0.9%>67.3%)。EOS评分观察组[(132.54±14.21)分]低于对照组[(157.84±12.34)分],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效果更显著。
陈衍秋陈英俊
关键词: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投药吸入
天台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40例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县域水平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经天台县人民医院确诊的SFTS共40例,存活33例和死亡7例。详细记录患者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结果、治疗与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SFTS患者中有明确蜱叮咬史者14例;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肌肉酸痛32例,恶心呕吐25例,腹痛腹泻20例,淋巴结肿大20例,有出血14例,神经精神症状12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房颤10例,心衰12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房颤、心衰者在死亡组占比较高(χ^2=9.532、6.984和12.864,P均<0.05)。在病程第12~14天,PLT、ALT、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钙(Ca^2+)、肌酐(Cr)、白蛋白(AL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检查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7、3.640、6.250、12.850、16.940、2.346、2.108、2.432、21.820、24.680和2.970,P均<0.05)。结论2012—2018年天台县SFTS呈散发,病程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房颤、心衰可影响SFTS的生存率。病程关键期多项实验室指标或提示病情危重。
褚珊珊郑伟王军伟陈英俊余力徐婵娣潘红英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科感染并发症生存率
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血脂水平动态变化及乌药的干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血脂的动态改变以及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灌胃给予体积浓度50%的白酒,每日1次,灌胃容积1.2ml/100g,连续33d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乌药不同提取物。分别于给药第14d、第21d及末次给药并禁食12h后,眼眶静脉丛取血,离心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TC、TG含量。结果:模型组TC、TG显著升高;动态观察显示模型组血清TC、TG含量早中期逐渐升高,第3周达高峰,后期回落;较之模型组,乌药组的血清TC、TG含量均显著下降,乌药醇提取物组、乌药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组及乌药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组对TC下降较优,而乌药醇提取物组及乌药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组对TG下降较优。结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血脂动态改变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第3周末血脂达高峰;乌药可以抑制酒精引起的高脂血症。
王军伟陈英俊余力丁慧珍谭明明楼招欢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血脂乌药
苦参素对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分析了其相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苦参素治疗组,每组38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IL-17、IL-10、HCV-RNA病毒载量和Child-Pugh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HA、LN、PCⅢ和C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和P〈0.01)。但治疗组的减低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IL-17和IL-1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17和IL-10表达均出现显著改变(P〈0.05和P〈0.01),但治疗组对IL-17和IL-10表达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Child-Pugh评分和HCV-R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和P〈0.01)。但治疗组的减低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素可以调节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体内Th17/Treg免疫失衡,发挥抗纤维化作用,显著减低Child-Pugh评分和HCV-RNA病毒载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英俊宁秀花吴宗宝
关键词:苦参素失代偿期肝硬化免疫调节
肺结核并发肺栓塞死亡1例被引量:1
2018年
肺结核在目前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国家,每年新发结核患者90万[1]。肺栓塞是一组由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而引起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病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1例肺结核并发肺栓塞死亡患者,现报道如下。
褚珊珊陈英俊余力鲍坚志王军伟赵晖
关键词:肺结核肺栓塞并发症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8例活动性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有防治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作用。
宁秀花杨永红陈英俊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结核治疗肝损害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健康教育、严格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及药物控制血糖。观察组予以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联合依帕司他片(50 mg/次,3次/d)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治疗,两组疗程均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和神经电生理指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支传导速度(MCV)与感觉支传导速度(SCV)]的变化,并比较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较前明显加快(P<0.05或P<0.01),观察组加快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的患者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加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较好,其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陈瑜陈英俊王俊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依帕司他炎症因子电生理指标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HBeAg阳性初治CHB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F组和ETV组各52例。TDF组给予TDF300mg/d治疗,ETV组给予ETV0.5mg/d治疗,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VDNA、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HBVDNA、HBeAg、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1.51、1.62,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BVDNA、HBeAg、ALT水平均下降,且TDF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幅度大于ET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但两组血清HBeAg、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0.79,均P>0.05)。TDF组总有效率为92.31%(48/52),ETV组总有效率为76.92%(40/52),TDF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ETV组(χ^2=4.73,P<0.05)。治疗期间TDF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69%(4/52),低于ETV组的11.54%(6/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05)。结论与ETV相比,TDF治疗HBeAg阳性初治CHB的疗效更佳,可能与其显著抑制HBVDNA复制有关。
余力陈英俊鲍坚志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替诺福韦恩替卡韦药物疗法临床对照试验
老年人群血沉与血小板计数之和升高的疾病谱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观察老年人群血沉、血小板计数升高的疾病谱分布,为疾病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2年1—12月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血沉、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医共体检验中心LIS系统中设置筛查语句自动筛选,产生年龄≥60岁,且血沉(mm/h)+血小板计数(0.1×10^(9)/L)两者之和≥70者共482例,通过病史、检验检查资料回顾与随访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血沉(mm/h)+血小板计数(0.1×10^(9)/L)两者之和≥70老年患者共482例,诊断情况为:结核病173例、慢性炎症123例、恶性肿瘤72例、其他疾病114例;不同性别比较提示,男性组的恶性肿瘤和结核病占比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患者诊断未明占比高;不同年龄比较提示,年轻患者以细菌感染性疾病占比较高,随着年龄增大,结核病占比增高,尤其是80岁以上患者,结核病的可能性高达65.14%。结论 血沉(mm/h)+血小板计数(0.1×10^(9)/L)两者之和增高对于结核、肿瘤、慢性炎症等疾病筛查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建议在LIS系统中设置血沉与血小板之和项目,将该计算值≥70的患者在门诊及住院系统中进行提示,以提醒医生对于两者升高的老年患者进一步鉴别是否有结核病或肿瘤等疾病,减少漏诊。
金丽华严聪聪余力陈英俊褚珊珊王军伟
关键词:血沉血小板疾病谱老年人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