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华 作品数:85 被引量:397 H指数:12 供职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对CCI模型大鼠疼痛及脊髓组织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对CCI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以及脊髓组织GFAP表达的影响,以期从抑制脊髓组织胶质细胞活化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分为3 d,7 d和14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大鼠。按照Bennett的方法建立CCI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损伤侧环跳、阳陵泉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中药组给予身痛逐瘀胶囊治疗(1.64 g/kg),灌胃给药,给药容积为15 m L/kg,每日1次。针药组给予电针和中药联合治疗,方法及疗程同上。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C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GFAP mRNA的表达。结果:MW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MWT从术后3天即显著降低,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CCI大鼠MWT有所上升,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大鼠MWT显著上升,与电针组、中药组相比,疗效更加显著(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脊髓组织中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针药组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电针组、中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均能抑制C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GFAP mRNA的表达,尤以针药组疗效更佳。结论: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能够显著改善CCI模型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组织中GFAP mRNA表达上调有关。 金弘 刘婷婷 刘树民 陈英华 孙晓伟 朴圣爱 祝鹏宇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GFAP 五位一体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应用针刺、口服汤药、中药外敷、理疗与功能锻炼五位一体疗法与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观察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的指标和临床疗效。方法:共收入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分治疗组30例,予针刺、口服汤药、中药外敷、理疗与功能锻炼五位一体的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共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疗效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口服汤药、中药外敷、理疗与功能锻炼五位一体疗法有协同作用,提高疗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英华 杨静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 外敷 理疗 功能锻炼 TDP中药熏药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2015年 目的:应用TDP神灯中药熏药配合传统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观察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的指标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TDP神灯中药熏药配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P神灯中药熏药配合传统针刺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魏巍 陈英华 孟拓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TDP神灯 针刺 和调督任安神针法长留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和调督任安神针法长留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除基础药物治疗外,对照组予以中风病常规针刺治疗和郁病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予以中风病常规针刺治疗与和调督任安神针法长留针针刺治疗,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AMD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HAMD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4周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较治疗4周时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调督任安神针法长留针治疗中风后抑郁效果显著,可缓解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疗效确切。 李元祺 陈英华 王玮 孙玮 李俊峰 王浩宇 苏晓庆 秦瑞琦关键词:中风后抑郁 针刺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符合标准的78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手术组(60只)。手术组采用四血管阻断(4-VO)法复制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和电针组(18只)。每组进一步按干预时间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造模后7 d对电针组大鼠行电针干预,穴取左右“四神聪”和双侧“风池”,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每日1次,每次30 min,3个亚组分别干预7、14、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于干预前后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选择干预后学习记忆能力最优的电针组亚组及相应假手术组、模型组亚组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鉴定电针干预VD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和Western blot法验证差异表达的目标蛋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干预7、14、21d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P<0.05)。与干预7、14 d比较,电针组大鼠干预21 d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P<0.05),选择该亚组进行后续蛋白质组学检测、PRM分析及Western blot验证。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差异表达蛋白有71种,其中上调的有50种,下调的有21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差异表达蛋白有54种,其中上调的有30种,下调的有24种。功能富集分析、聚类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吞噬识别、免疫反应、细胞外基质组织的调节等生物过程有关。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中均富集到了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2(Map2k2)蛋 陈英华 孙玮 王浩宇 秦瑞琦 苏晓庆 李俊峰 吴彤 赵红旭 宋元毓 杨建宇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电针 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PTEN、Ak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病理形态学及PTEN、Akt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VD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Morris水迷宫试验筛选后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5只/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的VD大鼠模型组、手针组(毫针组)和电针组。造模成功7 d后予针刺干预,手针组选择四神聪穴、风池穴,每次30 min;电针组选取相同穴位,连接电疗仪于同侧穴位,选取连续波,调节波幅大小以见到大鼠肢体微颤,留针30 min;均每日1次,共干预3周。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TEN mRNA、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手针和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排列较规整,核仁较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数量有所减轻,这种改变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明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各时点PTEN mRNA均明显升高(P<0.01),Akt mRNA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各时点PTEN mRNA明显降低(P<0.05或P<0.01),Akt mRNA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时点PTEN mRNA降低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和治疗第21天各时点Akt mRNA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够减轻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TEN mRNA表达、上调Akt mRNA表达有关。 陈英华 王浩宇 孙玮 李俊峰 苏晓庆 秦瑞琦 孙忠人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针刺 病理形态学 PTEN 头穴扬刺为主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头穴扬刺为主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脱落2例,最终纳入每组31例。观察组予头穴扬刺为主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WHOQOL-BREF)评分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疼痛VAS评分、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头痛指数、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降低(P<0.05),WHOQOL-BREF评分均升高(P<0.05),两侧ACA、MCA和PCA血流速度均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头痛指数、HAMA评分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侧ACA、MCA和PCA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优于对照组的77.4%(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头穴扬刺为主治疗可提高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可进一步降低脑血流速度,减轻头痛程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缓解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赵红旭 陈英华 孙玮关键词:针刺疗法 扬刺 紧张型头痛 镇痛 针刺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血浆TXB_2、6-keto-PGF1a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为了探讨针刺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评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吞咽功能的分级,以及血浆TXB2、6-keto-PGF1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提高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浆TXB2显著降低、6-keto-PGF1α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可调节TXB2、6-keto-PGF1a的平衡,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临床疗效。 陈英华 刘勇关键词: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功能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 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观察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观察组给予下关穴齐刺温通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疼痛发作时间及频次、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和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F-MPQ量表各子项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发作频次均显著减少(P<0.01);随访3个月与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BREF量表评分和血清5-HT水平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症状,且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彤 陈英华 孙玮 王浩宇 李俊峰 秦瑞琦 苏晓庆 余紫薇 孙兴华关键词:下关穴 齐刺 温通法 三叉神经痛 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改善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疼痛及对GFAP/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疼痛及脊髓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电针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分为3 d、7 d和14 d共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按照Bennett的方法建立CCI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损伤侧环跳、阳陵泉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中药组给予身痛逐瘀胶囊治疗(1.64 g/kg),药物通过灌胃给药,按照15 mL/kg的给药容积,每只大鼠每天灌胃1次;针药组在给予每日1次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灌胃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采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FAP、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TWL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TWL值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中药组及针药组各时间点TWL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针药组大鼠各时间点TWL较电针组和中药组显著较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GFAP、p-p38MAPK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中药组及针药组各时间点GFAP、p-p38MAP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针药组大鼠各时间点GFAP、p-p38MAPK蛋白表达较电针组和中药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电针联合身痛逐瘀胶囊能够减轻CCI模型大鼠疼痛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组织中GFAP和p-p38MAPK蛋白表达有关。 金弘 刘婷婷 刘树民 陈英华 孙晓伟 祝鹏宇关键词:电针 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