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祥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426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丘陵
  • 11篇黄土丘陵
  • 10篇退耕
  • 10篇退耕地
  • 10篇丘陵沟壑区
  • 10篇黄土丘陵沟壑...
  • 10篇耕地
  • 10篇沟壑
  • 9篇植被
  • 9篇土壤
  • 7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环境
  • 3篇土壤水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因子
  • 2篇群落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马祥华
  • 12篇焦菊英
  • 9篇焦峰
  • 8篇白文娟
  • 6篇温仲明
  • 1篇王密侠
  • 1篇蔡焕杰
  • 1篇康绍忠
  • 1篇王飞
  • 1篇卜耀军
  • 1篇王万忠
  • 1篇赫晓慧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0篇2005
  • 4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人工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被引量:11
2005年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树种之一,但营造坡位和方式的不同,其生长的空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坡下>坡中>坡上,随坡位升高,其差值逐步增大;混交比纯林模式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更大;在100~500cm土层的小叶杨林地普遍存在低于凋萎湿度的土壤干层,即使通过雨季降水的补充也难以恢复。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卜耀军赫晓慧马祥华
关键词:黄土丘陵小叶杨土壤水分效应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被引量:77
2005年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0 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4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对于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0- 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群落1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群落2的全氮、速效氮含量较高;群落3的全磷和200-50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群落4的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是显著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要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人工引种补播适宜物种和施肥值得重视。
焦菊英马祥华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土壤因子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被引量:48
2005年
采用TWINSPAN分类和CA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地形因子或强或弱地影响着退耕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水分以及坡度与植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温仲明焦峰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植物群落分类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4年
对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马祥华焦菊英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环境相互作用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被引量:39
2005年
为了探求各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的大小,利用因子分析 Factoranalysis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土壤养分环境对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6个土壤养分因子中,土壤有机质、有效N、全P和速效P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较大,是限制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导因素,其它养分因子的贡献相对较小.根据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土壤有机质与全N和有效N呈显著相关.因此,在评价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大小时,选取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不但节省了时间和财力,而且有助于植被恢复的快速评价.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被引量:62
2005年
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羊草群落。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土壤表层密度变小,孔隙度变大。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其关系相反;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与群落生态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A、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正相关关系,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其关系相反。
马祥华焦菊英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自然恢复退耕地生态优势度丰富度指数
玉米调亏灌溉节水调控机理研究被引量:51
2004年
 20012003年对玉米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重度、中重度、中度及轻度水分调亏灌溉可使玉米株高分别降低35.7%,29.9%,22.7%和14.2%;叶面积分别降低43.4%,34.7%,31.4%和26.3%;根数分别减少40.0%,31.2%,18.7%和12.5%;根系长度分别降低11.0%,10.0%,2.0%和1.0%;根系重量分别降低32.0%,19.0%,5.0%和-1.4%;根冠比分别增加29.3%,39.9%,33.6和36.5%;根系长/株高分别增加38.4%,28.4%,26.8%和15.4%。苗期经受不同水分调亏处理的植株,拔节期恢复正常供水后其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重量的相对增长率较苗期提高6.8%19.8%,5.5%18.5%,25.8%2.5%;随调亏程度加大其补偿作用越明显。对玉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适宜的水分调亏可增加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作物品质。
王密侠康绍忠蔡焕杰马祥华
关键词:玉米调亏灌溉节水机理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7
2005年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被引量:14
2005年
根据延安、安塞和吴旗退耕20年以上人工林地、自然恢复草地和坡耕地的调查与分析资料,分析了人工林相对于坡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次生林的土壤环境效应,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氮磷钾素的变化、土壤水分效应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可明显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特别是0~20cm土层,但这些土壤肥力指标仍处于低或中等水平;同时人工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增强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但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却远远大于坡耕地和自然恢复的草地,在安塞和吴旗表现得更为明显.综合分析结果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宜采取先封禁牧,然后补种部分适宜的牧草、灌木和乔木,逐步实现良好的乔灌草植被结构特征和其生态环境功能.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焦峰
关键词:退耕地人工林土壤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植被恢复虽能使原有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在黄土高原却出现了“年年种草不见草,年年造林不见林”、“小老头树”等现象,出现...
马祥华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演替土壤因子黄土丘陵沟壑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