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宁大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质
  • 3篇土壤硝态氮
  • 3篇硝态氮
  • 3篇板蓝根
  • 3篇
  • 3篇
  • 2篇冬小麦
  • 2篇养分
  • 2篇栽培
  • 2篇外源
  • 2篇小麦
  • 2篇秸秆
  • 2篇不同栽培
  • 1篇氮累积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率
  • 1篇低产田
  • 1篇地上部

机构

  • 9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工商职业...

作者

  • 9篇高宁大
  • 6篇刘文菊
  • 5篇赵全利
  • 5篇耿丽平
  • 3篇张丽娟
  • 3篇韩鹏辉
  • 2篇陆秀君
  • 1篇张敏
  • 1篇褚卓栋
  • 1篇薛培英
  • 1篇乔斌
  • 1篇倪玉雪
  • 1篇孙洪欣
  • 1篇刘楠
  • 1篇陈苗苗
  • 1篇王小敏
  • 1篇杨阳
  • 1篇柳晓娟
  • 1篇钟茜
  • 1篇郭坤茹

传媒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目前冬小麦种植中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的产量构成、作物养分和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情况,以期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管理模式(模式A)下6.4 t/hm2的产量水平相比,养分投入优化模式(模式B)、高产模式(模式C)、高产养分再优化模式(模式D)均能够大幅度提高冬小麦产量,产量分别达到了7.3、7.7、7.5 t/hm2。养分利用效率结果与产量结果类似,B、C、D模式均高于农民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D模式的籽粒生产效率较C模式有显著提高,氮、磷、钾的生产效率分别达到了29、160、16 kg/kg,表明目前的高产栽培模式仍有较大的养分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在冬小麦收获后,农户习惯模式A和模式C的土壤残留硝态氮积累量较高,而模式B、D的积累较少。综合比较发现,兼顾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模式D的冬小麦保持了较高的产量水平而且养分利用效率高,同时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硝态氮的累积量较低,实现了冬小麦高产与环境的协调。
钟茜韩鹏辉高宁大倪玉雪张丽娟
关键词:冬小麦养分利用土壤硝态氮
外源磷或有机质对板蓝根吸收转运砷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我国中草药中重金属超标问题较为严重,其中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累积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中药国际贸易面临着严峻考验。板蓝根作为中药材的一种,第一具有地下部和地上部均可入药的特性;第二,本研究小组的前期研究结果...
高宁大
关键词:板蓝根有机质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土壤中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纤维素-刚果红染色法,从河北省山前平原秸秆还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纤维素菌(B1、B2、B3),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显微特性和酶活性。结果表明,B1、B2为芽孢杆菌,B3为无芽孢杆菌。培养12 h时B1和B3菌株的CMC酶活力接近峰值,分别为31.2、24.4 U;培养18 h时B2菌株的CMC酶活力最高,为36.3 U。培养12 h时B1菌株的FPA酶活力达高峰,为34.1 U;培养8 h时B2、B3菌株的FPA酶活力最大,分别为39.2、163.6 U。
耿丽平陆秀君赵全利高宁大郭坤茹刘文菊
关键词:秸秆还田纤维素分解菌酶活力
外源磷或有机质对板蓝根吸收转运砷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砷水平土壤中添加外源磷或有机质对砷在板蓝根地下部和地上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添加磷或者有机质的情况下,与自然土相比含砷土对板蓝根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然土(13.4 mg/kg)中,外源磷没有明显影响板蓝根地下部对砷的累积,却显著降低了砷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并且添加200 mg P2 O5/kg显著降低了砷在地上部的累积。然而,在含砷土(33.4 mg/kg)中,100 mg P2O5/kg处理显著降低了砷在地下部的累积,但随磷用量的增加反而促进了地下部砷的累积;在添加有机质试验中,10 g/kg的有机质显著降低了自然土中板蓝根地下部和地上部对砷的累积,并且砷的吸收能力也明显下降。在含砷土(23.4 mg/kg)中,添加5 g/kg的有机质不仅降低了砷在板蓝根中的富集,而且降低了其对砷的吸收能力,提高了砷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但是随着有机质施用量增至10 g/kg,地下部砷含量及其吸收砷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因此,在砷水平较低的自然土壤上种植板蓝根添加200 mg P2O5/kg和10 g/kg的有机质是控制砷在该草药体内积累的适宜用量,而在砷水平较高的土壤上100 mg P2O5/kg和5 g/kg的有机质是降低板蓝根体内砷累积的适宜用量。
高宁大耿丽平赵全利乔斌刘文菊
关键词:有机质
草酸青霉菌产酶条件优化及其秸秆腐解能力被引量:12
2014年
目前还田的玉米秸秆存在腐解难的特点,如何加速玉米秸秆腐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试验采用纤维素-刚果红染色法从河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且长期秸秆还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活性高的真菌。将测得的ITS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进行同源性比对,综合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oxalicum)。该文对其产酶条件和玉米秸秆分解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液体培养基和玉米秸秆液体培养基上30℃培养72h,内切葡聚糖酶(CMCase酶)和滤纸酶(FPase酶)活性分别达672.8、282.9和774.6、618.3U;以玉米秸秆为底物其产天然纤维素总酶活性可达到376.1u,说明该菌具有较强的玉米秸秆分解能力。该菌最佳产酶条件为:0.3%的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为28-35℃,pH值=4~7,培养48-96h;最优发酵条件为固液比为1:10,培养时间为48h,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6.5。该菌株对玉米秸秆腐解能力的研究表明,在秸秆摇瓶试验中,培养10d后,秸秆腐解率达87.3%,为对照的1.90倍;在土壤培养试验中,培养45d时,腐解率达83.5%,是对照的1.62倍;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盆栽试验中,培养65d时,秸秆腐解率达70.8%,高于对照15.1%。因此,从原位秸秆还田土壤中筛选出来的草酸青霉对玉米有较强的腐解能力。
耿丽平陆秀君赵全利高宁大刘文菊
关键词:秸秆纤维素土壤腐解
外源磷有机质对板蓝根吸收转运砷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我国中草药中重金属超标问题较为严重,其中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累积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中药国际贸易面临着严峻考验。板蓝根作为中药材的一种,第一具有地下部和地上部均可入药的特性;第二,本研究小组的前期研究结果...
高宁大
关键词:板蓝根砷元素磷元素
中低产田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250、300 kg/hm2)对河北山前平原区低产田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素水平分别为200、30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较高,分别达8 039.1、8 429.3 kg/hm2,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9.5%、25.3%。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且穗数与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氮素利用率以100、20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为68.2%、66.0%。在0~180 cm的土层中,各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当施氮量为200 kg/hm2时累积量最小,比300 kg/hm2处理低630 kg/hm2。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区域中低产田冬小麦的施氮量不宜超过200 kg/hm2。
高宁大韩鹏辉赵全利耿丽平张丽娟刘文菊
关键词:中低产田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硝态氮累积
草药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可给性
刘文菊赵全利褚卓栋耿丽平陈苗苗薛培英柳晓娟高宁大孙洪欣杨阳王小敏张敏冯宇佳
以采自种植区的栽培药材、市场的半成品和饮片共13种河北省主要地产中草药为主要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和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研究了中草药样品中...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可给性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作物养分吸收动态和土壤硝态氮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再高产、水肥高效、环境友好集成方案的夏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最高,分别达到11 032 kg/hm2和20 628 kg/hm2;对作物养分吸收和积累促进效果明显,氮磷钾在花后表现出较高的积累,成熟期作物氮磷钾养分累积比模式A分别高出39、36、42 kg/hm2,植株氮、磷、钾的养分吸收率比模式A分别高出13.6、12.2、7.5百分点;该模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在关键生育期30~9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其他2种优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粮食高产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实现了高产与环境二者兼顾。
韩鹏辉刘楠高宁大张丽娟刘文菊
关键词:高产高效养分积累硝态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