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聚宁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电子电信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7篇扫描隧道显微...
  • 4篇原子
  • 4篇原子结构
  • 4篇纳米
  • 4篇STM
  • 3篇碳管
  • 3篇纳米硅
  • 3篇纳米碳
  • 3篇纳米碳管
  • 1篇压电
  • 1篇压电陶瓷
  • 1篇石墨
  • 1篇炭纤维
  • 1篇图像
  • 1篇网格
  • 1篇网格法
  • 1篇微电子
  • 1篇微电子材料
  • 1篇稳定性
  • 1篇显微结构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9篇高聚宁
  • 5篇时东霞
  • 5篇江月山
  • 5篇刘宁
  • 4篇庞世瑾
  • 4篇杨海强
  • 4篇薛增泉
  • 3篇庞世谨
  • 2篇何宇亮
  • 1篇吴旭彪
  • 1篇刘宁
  • 1篇杨海强
  • 1篇王晓光
  • 1篇戴福隆
  • 1篇杨乃恒
  • 1篇纪箴
  • 1篇谢惠民
  • 1篇杨海强

传媒

  • 2篇电子显微学报
  • 2篇第四届全国S...
  • 1篇Journa...
  • 1篇力学学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1999
  • 8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纳米硅表面与界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本文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的纳米硅 (nc-Si:H)薄膜进行了研究,得到颗粒上以及颗粒间界的原子结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得出:(1)纳米硅薄膜是由许多不同大小的颗...
高聚宁杨海强刘宁时东霞江月山薛增泉庞世谨何宇亮
关键词:纳米硅原子结构
文献传递
纳米硅表面与界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1997年
本文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的纳米硅(nc-Si:H)薄膜进行了研究,得到颗粒上以及颗粒间界的原子结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得出:(1)纳米硅薄膜是由许多不同大小的颗粒所组成。这些颗粒同时又是由更小的微颗粒所组成。(2)微颗粒的表面及界面原子排列可以分为四种形式;环状结构,线状结构,网状结构以及完全无规的随机排列。(3)观察到环状结构不仅存在于界面,而且普遍存在于微颗粒的表面。本文从机理上对以上各结构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高聚宁杨海强刘宁时东霞江月山薛增泉庞世谨何宇亮
关键词:微电子材料纳米硅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结构
纳米碳管的STM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弧光放电方法得到的纳米碳管进行了观察。弧光放电法所产生的纳米碳管以直线型为主,并且多以束状存在。碳管束直径约20nm,而单根碳管的直径大多在2nm到5nm之间。观察到单层碳管的原子像,其表面为石墨网格的六角结构。纳米碳管的原子像及单根碳管表面均未发现明显缺陷存在,这可能是它具有很高强度质量比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聚宁杨海强刘宁时东霞江月山薛增泉庞世谨
关键词:STM碳管原子结构纳米碳管石墨
压电陶瓷对STM图像的影响及计算机校正被引量:2
1997年
在很多情况下,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的几何形貌方面的误差主要是由压电陶瓷的漂移、X扫描器和Y扫描器的压电系数的不一致性和压电陶瓷扫描时的非正交性引起的。本文建立了一种物理数学模型来校正这些误差,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即使在漂移的状态下,也可以利用已知结构的表面对STM仪器进行校准(例如,高定向石墨表面)。用校准以后的STM仪器,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真实图像,并使对样品进行原子级的测量成为可能。
江月山王晓光杨乃恒高聚宁刘宁杨海强时东霞庞世瑾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压电陶瓷
纳米碳管的STM研究
本文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弧光放电方法得到的纳米碳管进行了观察。弧光放电法所产生的纳米碳管以直线型为主,并且多以束状存在。碳管束直径约20nm,而单根碳管的直径大多在2nm 到 5nm 之间。观察到单层碳管的原子像,其表面...
高聚宁杨海强刘宁时东霞江月山薛增泉庞世谨
关键词:碳管原子结构
文献传递
用电流扫描法在Si(111)-7×7表面上实现单原子操纵
1999年
本文提出用电流脉冲法在Si(111)-7×7表面进行单原子操纵,用恒电流扫描的方法在Si(111)-7×7表面形成纳米级沟槽结构.通过分析Si(111)-7×7表面的原子结构模型指出,当线扫描的方向平行于Si(111)-7×7表面的基矢方向,并且原子操纵后形成的沟槽的边界处于基矢方向上原子空位的连线时,所得到的沟槽才具有原子级平直的边界.这是在Si(111)-7×7表面可能得到的最稳定的人造原子级结构,并在实验中实现了这种结构.本文对原子操纵的机理也进行了分析.
杨海强高聚宁薛增泉庞世瑾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被引量:12
1997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聚丙烯腈(PAN)基炭纤维的表面结构以及经过电化学腐蚀、拉伸试验和高温处理后的表面变化.未处理的纤维表面由沿纤维轴向排列的宽度不等的带状细纤维组成.随着放大倍数增加,表面显得粗糙,细纤维上分布着许多小晶粒.另外,还发现了构成炭纤维的细纤维呈螺旋结构环绕,沿轴向伸长.经电化学腐蚀后,纤维内部仍存在螺旋结构经过拉伸的炭纤维,在其临近断裂的区域里,观察到了扩展的孔洞及周围不均匀区.
时东霞刘宁杨海强高聚宁江月山庞世瑾吴旭彪纪箴
关键词:聚丙烯腈基炭纤维显微结构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用于纳米结构及原子操纵的研究
高聚宁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碳管纳米硅稳定性
纳米级变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提出了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利用物质原子结构测量纳米级变形的新方法,对高定向裂解石墨、单晶硅材料的纳米级变形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到了强激光辐照石墨的残余应变场。
谢惠民戴福隆王欢杨海强刘宁高聚宁庞世瑾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网格法纳米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