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朝兰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源流
  • 2篇源流考
  • 2篇三国时期
  • 2篇外来词
  • 2篇佛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特色
  • 1篇作家
  • 1篇外来词研究
  • 1篇小说
  • 1篇小说语言
  • 1篇汉译
  • 1篇汉译佛经
  • 1篇翻译
  • 1篇佛经翻译
  • 1篇佛经汉译
  • 1篇本土作家
  • 1篇词研究

机构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莱芜职业技术...

作者

  • 5篇于朝兰

传媒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香象渡河”源流考被引量:2
2009年
《汉语大词典》指出,成语"香象渡河"故事出自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比喻悟道精深,后来也用以比喻评论文字精辟透彻,亦作"香象绝流"。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香象渡河"故事来源于前秦伽跋澄译《鞞婆沙论》卷四,它的最早形式是"香象度河",历史上还有"香象至底"、"渡河香象"、"香象蹴踏"、"香象截流"、"香象绝流"、"香象渡海"等众多形式。"香象渡河"最初用来比喻悟道深刻,宋代以后它的使用范围从佛教扩大到诗文、书画领域,比喻诗文精美透彻,也比喻书画笔法的深刻独到。
于朝兰
三国时期汉译佛经的外来词研究
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动态与静态、描写与解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三国时期汉译佛经在外来词使用上的特点。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三国时期汉译佛经的概况及其语料价值,归纳总结了佛源外来词的相...
于朝兰
文献传递
“五体投地”源流考被引量:3
2010年
"五体投地"最初是古印度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后为佛教沿用。我国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汉康孟祥《中本起经》卷下,它的致敬对象一般是佛教修行者,也可以是外道修行者、王者和佛教修行地。历史上它还有"顶礼"、"五轮投地"、"五轮着地"等众多形式。"五体投地"因其音节对称、声韵和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取代了其他形式,发展到现代,意义范围扩大,多含讽刺或诙谐意味。
于朝兰
从外来词的角度看三国时期佛经汉译的特点
2009年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者崇尚意译排斥音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词汉化过程中的意译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在继承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创造更准确的词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使得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仍然存在一词多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词形处于"汰选"的"过渡性并存"阶段。
于朝兰
关键词: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外来词
莱芜本土作家小说语言的特色研究
2022年
新世纪以来,出生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以后的莱芜中青年作家共出版了30余部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集,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重大文学奖项中获奖的中、短篇小说有近70篇。这些作品,不乏有影响力的佳作,除了立意和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不同之外,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在齐鲁文学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以莱芜本土作家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莱芜本土作家小说作品的语言运用特色。
于朝兰
关键词:小说语言特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