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亚龙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土壤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还草
  • 1篇养分
  • 1篇植被类型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碳储...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分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特性
  • 1篇土壤养分
  • 1篇丘陵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何亚龙
  • 2篇梁宗锁
  • 2篇胡景江
  • 2篇龚春梅
  • 2篇李红
  • 2篇罗志斌
  • 2篇李刚
  • 1篇龙凌云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类型对土壤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以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对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机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和退耕地植物的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中,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6.9%~14.1%,撂荒地和苜蓿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柠条林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2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碳密度和全氮含量较20~100cm变化大;在0~100cm土层,与农田、撂荒地和苜蓿地相比,沙棘和柠条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不同退耕地植物生物量(地上和地下)差异显著,呈现柠条>沙棘>苜蓿>撂荒地>农田的变化趋势。表明退耕过程中草本的恢复对保持土壤深层水分含量有促进作用,而灌木的恢复对保持和增加土壤表层养分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何亚龙李刚龙凌云李红龚春梅梁宗锁胡景江罗志斌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生物量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水分养分与碳密度的研究
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背景,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式,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较深入地对神木六道沟流域和安塞县五里湾流域内不同人工林草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效应进行了...
何亚龙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碳密度土壤养分
文献传递
退耕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对退耕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深远影响。从时间、空间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等方面综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对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枯落物和根系周转对土壤碳库动态的效应。现有研究表明,退耕生态系统碳储量对退耕时间、空间和模式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最后,提出了退耕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动态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何亚龙李刚李红龚春梅梁宗锁胡景江罗志斌
关键词: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