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兆安

作品数:26 被引量:370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痉挛
  • 6篇卒中
  • 5篇针法
  • 5篇脑卒中
  • 4篇张力平衡针法
  • 4篇平衡针
  • 4篇平衡针法
  • 4篇痉挛瘫痪
  • 4篇恢刺
  • 3篇针推
  • 3篇配穴
  • 3篇中医
  • 3篇脑卒中恢复期
  • 3篇脑卒中恢复期...
  • 3篇康复
  • 3篇恢复期患者
  • 2篇穴位
  • 2篇俞穴
  • 2篇针刺
  • 2篇针刀

机构

  • 21篇湖南中医药大...
  • 8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湖南省中医药...
  • 1篇重庆市大足区...

作者

  • 26篇余兆安
  • 15篇潘江
  • 14篇章薇
  • 11篇石文英
  • 9篇钟峰
  • 7篇李里
  • 7篇娄必丹
  • 5篇李金香
  • 5篇罗容
  • 4篇叶勇
  • 4篇曹越
  • 4篇陈成
  • 3篇盛蓉蓉
  • 3篇刘智
  • 2篇黄洁
  • 2篇李洪亮
  • 1篇刘红华
  • 1篇胡蓉
  • 1篇周文娟
  • 1篇陈俊军

传媒

  • 3篇世界中医药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康复学报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 1篇湖南省针灸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刀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系统评价针刀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主要数据库中发表的运用针刀治疗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计6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刀在改善临床痉挛指数(CSI)和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FMA)上优于对照组,且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针刀治疗痉挛性偏瘫能改善痉挛状态,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所纳入文献整体质量偏低,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谢雨龙付思思余兆安叶勇邵湘宁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针刀META分析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娄必丹章薇刘智李金香黄洁谭朝坚余兆安
关键词:脑卒中张力平衡针法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通过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寻求一种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7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中医眼科门诊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共40例,随机分成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和药物组,每组各20例,连续治疗4疗程后对比观察患者视力、视野、暗适应ERGb波。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四个疗程后视力均改善,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者视力;同时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视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视野较前有所扩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两组患者暗适应ERGb波在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暗适应ERGb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在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力、视野及暗适应ERGb波方面收获了较好的效果,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种较有效的施治手段。
余兆安叶晓红彭俊魏歆然陈俊军潘江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针刺穴位注射
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表面肌电的短期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病人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及短期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总共52例,随机分成张力平衡组(26例)和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上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1次/d,观察3天。分别于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测定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并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价患肢肌张力情况。结果:针刺后,张力平衡组和常规针刺组病人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张力平衡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而MAS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张力平衡针法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卒中后患者的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②较之MAS,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更能灵敏反应肌张力的变化。
邓雅丹余兆安刘民权潘江刘智
关键词:卒中痉挛表面肌电
恢刺痉挛肌起止点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在中医针灸及现代康复理论的指导下,以脑卒中恢复期痉挛瘫痪患者为观察对象,以恢刺患肢痉挛肌起止点为靶点,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通过其疗效评价,探讨古典恢刺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作用,为临床发挥针灸优势、治疗痉挛瘫痪提供...
余兆安
关键词:恢刺疗效评价
基于“分肉”理论探讨超声下刃针筋膜松解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从“分肉”理论探讨超声下刃针筋膜松解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刃针组28例与对照组29例。刃针组采取超声下刃针筋膜松解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头痛强度积分、头痛频率积分和头痛持续时间积分情况,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头痛强度积分、头痛频率积分与头痛持续时间积分刃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刃针组于总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下刃针筋膜松解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较好,机制可能与从筋论治、对“分肉”之间的筋膜松解有关。
庹菲罗容潘江石文英余兆安钟峰叶勇周文娟王琼陈成李里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高频超声刃针分肉
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7年
目的 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每组30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以等速肌力仪、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痉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2疗程后疗效均优于治疗第1疗程(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较单纯针刺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张力平衡针刺组的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逐渐降低(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和传统针刺法均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MAS、CSI、BI评分,而达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且张力平衡针法的作用优于传统针刺。
潘江叶晓红刘民权余兆安
关键词:脑卒中张力平衡针法等速肌力测试痉挛瘫痪
论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针五经、调五脏”治男性病阳痿被引量:8
2016年
阳痿的发病原因多样,肝郁和肾虚是其最重要的基础病机,同时与心、脾、肺三脏均有关,临床可灵活调治。文章从脏腑角度对阳痿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古今针灸文献治疗该病的穴位选择,并以肝郁气滞型阳痿为例,从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详细阐释"针五经、调五脏"治疗阳痿的治疗思路,希望能为中医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一定的借鉴价值。
陈成李里潘江余兆安石文英盛蓉蓉章薇
关键词:阳痿
针刺“对应穴”治疗痛证的理论探讨被引量:17
2015年
"对应穴"的理论基础源自针灸刺法中的巨刺、缪刺、远道刺,是在病变部位远端、与之相对应的部位取穴,以协调阴阳、通经活络。针刺对应穴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临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
娄必丹龚萍章薇李金香黄洁余兆安
关键词:针刺疗法痛证
从“穴位动态性”探讨运动针法及带针康复的疗效机制被引量:8
2019年
穴位动态性是指气血在腧穴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动态是腧穴的状态本质特征,疾病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动穴"及"穴位敏化"等学说;运动针法是在应用针刺的同时,通过活动以达到激发气血运行,更好地发挥针刺效果的方法;带针康复是将传统针刺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以达到更好地应用中医特色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该文旨在从穴位动态性及穴位的本质对运动针法及带针康复的疗效机制进行探讨。
潘江李里石文英陈成罗容钟峰余兆安
关键词:运动针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