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静

作品数:23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直肠
  • 8篇成像
  • 7篇直肠癌
  • 7篇肿瘤
  • 7篇肠癌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胰腺
  • 5篇肠肿瘤
  • 4篇细胞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3篇新辅助放化疗
  • 3篇直肠肿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化疗
  • 3篇放化疗
  • 3篇辅助放化疗
  • 3篇CEA

机构

  • 21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余静
  • 13篇徐青
  • 10篇施海彬
  • 7篇李燕
  • 5篇戴鑫
  • 4篇邹海华
  • 3篇史红媛
  • 2篇奚春华
  • 2篇封益飞
  • 2篇许晓泉
  • 2篇刘圣
  • 2篇盛晔
  • 2篇王勇
  • 2篇祖庆泉
  • 2篇陈佳艳
  • 2篇张弛
  • 2篇陈涛
  • 2篇刘俊
  • 1篇鲁珊珊
  • 1篇陈相汛

传媒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腱糖蛋白-C表达磁共振体内成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观察腱糖蛋白-C(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磁共振靶向TN-C体内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10周龄,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中靶向探针组8只,对照组6只.高脂饲养14周后,使用7.0T小动物MR成像仪(7.0T micro-MRI)观察主动脉斑块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C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情况;化学耦联法合成抗体靶向TN-C的磁共振成像探针(抗TN-C-USPIO探针),并通过尾静脉注入靶向探针组小鼠体内,对照组注射单纯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并于注射8h后行磁共振扫描,观察两组小鼠腹主动脉内膜信号变化.成像后立即取两组小鼠腹主动脉作为标本,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斑块内铁颗粒的沉积.结果 开始建模14周后,磁共振成像可见小鼠腹主动脉壁增厚,T1WI、PDWI为稍高信号,T2WI为稍低信号,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油红O染色证实为脂质沉积,免疫组织化学示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高表达.靶向探针组小鼠注射抗TN-C-USPIO探针8h后,可见增厚的血管壁T2WI信号较注射前明显降低(△OD值=4.78±1.41,=9.59,P<0.05),而对照组注射单纯USPIO前后则无明显变化(△OD值=1.45±1.01,t=1.93,P>0.05);普鲁士蓝染色结果示靶向探针组小鼠腹主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内可见蓝染颗粒(铁颗粒沉积),而对照组则蓝染极少.结论 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高表达,而磁共振靶向TN-C体内成像可显示这一变化,为进一步开展斑块内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孟欢马占龙严海浪陈相汛尚松安余静宋佳成施海彬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成像腱糖蛋白
CEA在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中的意义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因素,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2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化学发光法...
陈佳艳张弛余静王勇封益飞奚春华陈涛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癌胚抗原
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联合形态学分析在直肠癌转移/非转移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时间-信号曲线联合形态学分析在直肠癌转移/非转移淋巴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确诊为直肠腺癌患者的247枚淋巴结(病理确诊76枚为转移淋巴结,171枚为非转移淋巴结)。首次评估,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T2加权图像记录淋巴结的短径、形状、边界以及内部信号等形态学特征,对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判断;再次评估,用后处理软件绘制每个淋巴结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分为上升型、平台型以及下降型3种),影像科医师联合时间-信号曲线和形态学特征再次判断每个淋巴结的良恶性。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ROC曲线等方法进行统计。结果:上升型的时间-信号曲线多为转移淋巴结,而下降型多为非转移淋巴结;时间-信号曲线联合形态学特征可以提高对转移淋巴结判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敏感性从70.76%提高至84.21%,准确性从64.77%提高至79.76%)。结论:联合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辅助形态学特征诊断直肠癌转移或非转移淋巴结有积极意义。
邹海华戴鑫李燕余静施海彬徐青
关键词:淋巴结直肠癌
CEA在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因素,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2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e antigen,CEA)水平,以放化疗后肿瘤TNM分期降期与否和肿瘤消退程度(肿瘤长径)作为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判断标准,分析CEA检测值的变化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理完全缓解组(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组与非pCR组患者,CEA的水平在新辅助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69),新辅助治疗后,CEA的下降程度在两组中未见差异(p=0.827)。经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长径退缩显著组,CEA下降程度也较显著,CEA下降≥50%组内,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长径退缩≥25%的患者占70.6%,CEA下降<50%组内,此部分患者仅占54.6%。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CEA明显下降的患者其肿瘤退缩更显著,提示CEA可能作为一项直观的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指标。
陈佳艳张弛余静王勇封益飞奚春华陈涛孙新臣孙跃明
关键词:直肠肿瘤
双能CT细胞外容积分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1年12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且术前1个月内行DECT检查的患者57例(良性组28例,恶性组29例)。测量平衡期病灶周围1 cm范围内的胰腺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及同一层面腹主动脉IC,依据(IC_(胰腺)/IC腹主_(动脉))×(1-红细胞比容)的公式计算DECT-ECV。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影像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联合临床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ECT-ECV、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升高、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史是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模型(DECT-ECV)、临床模型(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影像联合临床模型(DECT-ECV、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诊断恶性IPM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9、0.884。影像联合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07)。结论: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DECT-ECV参数可以提高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武凌宇白潇涵余静史红媛徐青
关键词:双能CT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诊断: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早期及晚期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结果 CT上早期者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者肿瘤呈蕈伞样充满肠腔而不伴肠梗阻,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MRI上早期者肿瘤局限于直肠肛管内,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晚期者肿瘤突破肠壁全层,侵及直肠系膜,并有淋巴结转移,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用来鉴别肿瘤并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受累情况,CT有助于评估远处转移。
李燕徐青余静宋佳成刘俊
关键词:黑色素瘤磁共振成像
DWI对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直肠黏液腺癌与64例非黏液腺癌患者的MR资料,观察所有肿瘤的DWI信号强度,测量肿瘤ADC值及相对ADC(rADC)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ADC值及rADC值对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6例直肠黏液腺癌中4例在DWI图像上呈低号,12例呈高信号,64例非黏液腺癌中1例呈低信号,63例呈高信号,两者DWI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04)。黏液腺癌的ADC值[(1.48±0.25)×10-3 mm2/s]及rADC值(1.22±0.18)均高于非黏液腺癌[(1.08±0.11)×10-3 mm2/s,(0.95±0.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162,P<0.001;t=5.810,P<0.001)。以ADC值=1.209×10-3 mm2/s鉴别诊断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效能最高(AUC 0.923,敏感度93.8%,特异度89.1%)。结论:DWI及ADC值在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李燕余静李海刘俊徐青施海彬
关键词:直肠肿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的多排CT表现及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DNET)的CT表现,并与十二指肠间质瘤(DST)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 9例及DST 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变CT表现,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内部钙化、坏死囊变以及坏死所占体积比。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DNET的最大径(2.18±0.75)cm小于DST(3.84±1.70)cm(P=0.012);DNET男性患者多见(6/9),而DST女性患者多见(8/14);DNET(6/9)和DST(9/14)肿块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DNET(8/9)和DST(11/14)肿块多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DNET(4/9)和DST(9/14)腔外生长多见;DNET肿瘤内部多均匀强化(8/9),DST肿瘤内部均匀强化少见(5/14)(P=0.029);强化程度DNET(6/9)、DST(11/14)二者多呈明显强化;DNET肿瘤内部坏死囊变较少(1/9),DST坏死囊变较多(8/14)(P=0.029),二者坏死部分所占肿块体积比存在差异(P<0.019)。结论DNET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CT上多表现为较小的圆形、卵圆形肿块,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内部坏死囊变、钙化现象少见。与DST影像学表现在肿块大小、增强模式、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以及坏死体积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邹海华宋佳成李燕戴鑫余静施海彬徐青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质瘤
CEA在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中的意义
目的 癌胚抗原是直肠癌的主要肿瘤标志物之一,对直肠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病情监测有指导意义.临床上常观察到同期别的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不尽相同,因此,新辅助的疗效预测在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回顾性的比...
张弛陈佳艳余静王勇封益飞奚春华陈涛
犬大脑中动脉近端栓塞建立类腔隙性脑梗死模型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介入法血栓栓塞犬大脑中动脉(MCA)建立脑梗死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及急性期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演变过程,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成年健康毕格犬6只,插管至左侧颈内动脉后采用1条直径约1.7 mm、长5 mm的白色血栓栓塞,栓塞成功后30 min^6 h内每30 min使用DWI序列连续扫描观察梗死病灶急性期的演变过程。栓塞后24 h、7天复查血管造影、MR扫描及神经功能评分,记录梗死灶的出现时间、位置及大小,分别比较6 h DWI病灶、24 h和7天的T2加权像上病灶的体积,并比较24 h与7天的神经功能评分。7天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犬皆为左侧MCA的近端栓塞,DWI在栓塞后(1.24±0.51)h可以在基底节、脑白质区显示单一或数个异常信号病灶,6 h DWI病灶的直径为(6.90±2.08)mm。共有9个病灶在三个时间点都可以显示,病灶的大小均<10 mm;栓塞后6 h DWI,24 h T2WI以及7 d T2WI病灶体积分别为(168.39±138.11)mm3、(186.88±161.54)mm3和(165.89±135.30)mm3,三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1)。7 d时动物均存活,24 h和7 d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50±1.38和2.33±0.82(P=0.0009)。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基底节梗死最常见,其次为脑白质区。结论介入单栓子栓塞法可以成功建立犬MCA近端栓塞的类腔隙性脑梗死模型,DWI能够在早期检测到小的脑缺血病灶。犬拥有丰富的颅内外血管吻合,近端大血管栓塞可形成类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因此栓塞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之一。
程期光刘圣许晓泉祖庆泉盛晔余静施海彬
关键词:血栓形成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