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冀焕红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温度
  • 2篇卵量
  • 2篇产卵
  • 2篇产卵量
  • 1篇生活史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观...
  • 1篇生殖生物学
  • 1篇食物
  • 1篇食性
  • 1篇食性研究
  • 1篇拟步甲科
  • 1篇鞘翅目
  • 1篇卵孵化
  • 1篇环境因子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基因组DNA
  • 1篇光照

机构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5篇冀焕红
  • 4篇冯颖
  • 4篇赵敏
  • 3篇陈晓鸣
  • 1篇和锐
  • 1篇陈智勇
  • 1篇何钊
  • 1篇叶寿德
  • 1篇孙龙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喙尾琵甲(鞘翅目:拟步甲科)形态记述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记述了喙尾琵甲Blaps rhynchopetera Fairmaire各虫态特征,观察了其生物学特性。实验种群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产卵,卵期为8~15 d;幼虫期141~213 d,共9~13龄,第9龄以后,龄期较长;蛹前期8~14 d;蛹期12~24 d。成虫羽化24~92 d后性成熟,开始交配产卵活动,成虫期超过18个月。自然种群在昆明和曲靖1年发生1~1.5代,世代重叠严重;以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新羽化成虫于4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交配产卵,成虫全年都能活动、产卵。该虫为夜出型、暂栖性土壤昆虫,喜潮湿阴暗的环境。成虫具有夜出习性、防御性和群聚性。
赵敏冯颖陈晓鸣冀焕红
关键词:生活史生物学特性
喙尾琵甲生殖生物学与食性研究
喙尾琵甲(Blaps rhynchopeteraFairmaire),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甲属(Blaps)。喙尾琵甲成虫防御液含有具有药用价值的抗菌活性成分,是...
冀焕红
关键词:生殖生物学食性产卵量
文献传递
喙尾琵甲DNA提取方法比较与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CTAB法、改进SDS-蛋白酶K法、SDS-饱和氯化钠法和提取试剂盒对喙尾琵甲的肌肉、虫卵和幼虫进行DNA提取,比较了DNA的提取和保存质量,并对AFLP试验的酶切时间、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和选择性扩增引物量等关键因子进行试验和优化。结果表明:4种方法对肌肉组织提取的DNA质量都较好;3种传统方法提取的DNA的保存时间长于试剂盒提取的DNA;使用EcoRⅠ/M seⅠ内切酶组合,10 UEcoRⅠ和2 UM seⅠ分两步各酶切2 h,T4连接酶3 h连接后,以20倍稀释的预扩增产物和5 ng/35 ng的E+3/M+3引物量进行选择性扩增,建立了喙尾琵甲AFLP分子标记体系。
赵敏冯颖和锐陈晓鸣冀焕红
关键词:基因组DNADNA提取AFLP
环境因子对喙尾琵甲卵孵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了温度、光照和基质含水量对喙尾琵甲(Blaps rhynchopetera Fairmaire)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28℃6个恒温条件下卵均可孵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卵的发育历期缩短(32.92~5.83d),发育速率加快(0.03~0.172/d)。12~25℃下孵化率较高,平均孵化率70%,8℃和31℃未见卵孵化。喙尾琵甲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8±0.93)℃,有效积温为(99.91±8.11)日·度。在0~8000lx光照条件下,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孵化率呈下降趋势,光照度≥8000lx,卵不孵化。基质含水量和温度共同影响试验中,基质含水量、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卵的孵化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分析后筛选出了适宜卵孵化的温度含水量组合;并对云南地区限制喙尾琵甲卵孵化的气候因素进行了探讨。
冀焕红冯颖赵敏陈智勇陈晓鸣叶寿德
关键词:卵孵化温度含水量光照
喙尾琵甲成虫存活及产卵量的影响因子被引量:3
2019年
喙尾琵甲是云南民间常用的一种药用昆虫,缺少有效的人工繁育技术保障其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喙尾琵甲生境地常见食物、温度、光周期、种群密度和性比共5个因素研究对该昆虫存活及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其生长发育的食物、生态因子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1)麦麸、仔鸡饲料及二者混合饲喂的成虫的产卵量均显著高于秸秆类食物(P<0.05),死亡率则相反,其中,以仔鸡饲料饲喂的死亡率最低6.4%±4.95%,产卵量最高,单雌日平均产卵量为1.25±0.63枚;(2)22℃恒温条件下的产卵量显著区别于其余试验组(P<0.05),单雌日产卵量达1.93±0.98枚,30℃恒温条件下的存活率低于10℃-25℃的5个试验组;(3)等光照12 L∶12 D下的单雌日产卵量(0.42±0.25枚)最低,与其余试验组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光周期下成虫存活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4)在2.10-10.52头/dm^2的种群密度梯度区间,产卵量较高,继续增加密度则导致产卵量的下降,但在实验区间内,种群密度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5)性比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显著(P<0.05),♀∶♂=1∶1时的存活率和单雌平均产卵量均最高,分别为98.5%±1.86%和1.87±0.86枚/d。研究表明,以麦麸和仔鸡饲料为食物、22℃恒温、非等光周期(12L∶12D)、10.52头/dm^2以下的种群密度及♀∶♂=1∶1有利于喙尾琵甲成虫的存活及产卵。
赵敏冀焕红何钊何钊孙龙
关键词:食物温度光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