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力

作品数:2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手术
  • 8篇细胞
  • 6篇手术治疗
  • 5篇外科
  • 5篇胶质
  • 4篇神经干
  • 4篇神经干细胞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手术
  • 4篇脊髓
  • 4篇干细胞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入路
  • 3篇蛛网膜
  • 3篇网膜
  • 3篇显微手术治疗
  • 3篇显微外科
  • 3篇显微外科手术
  • 3篇基因

机构

  • 18篇徐州医学院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

作者

  • 23篇冯力
  • 11篇李中林
  • 9篇纪培志
  • 8篇范月超
  • 7篇谢满意
  • 5篇于如同
  • 5篇曾亮
  • 5篇雷霆
  • 4篇苗发安
  • 4篇陈晨
  • 4篇王峻
  • 3篇周波涛
  • 3篇孔令胜
  • 3篇刘勇
  • 2篇李龄
  • 2篇朱玉辐
  • 2篇纵振坤
  • 2篇舒凯
  • 2篇陈劲草
  • 2篇虞正权

传媒

  • 4篇徐州医学院学...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新疆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ivin基因短发卡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胶质瘤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构建凋亡抑制基因livin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卡RNA(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对livin基因表达的抑制。方法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2条livinβ siRNA对应的DNA序列,将其克隆入pSliencer 3.1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Sliencer-livinβ,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以脂质体法将pSliencer-livinβ转染人胶质瘤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Livinβ蛋白的表达,筛选最有效的一组pSliencer-livinβ质粒。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质粒pSliencer-livinβ构建成功。转染后胶质瘤细胞livinβmRNA和蛋白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结论成功构建livinβ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卡RNA(siRNA)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显著抑制人胶质瘤细胞livinβ基因的表达。
冯力曾亮王峻雷霆
关键词:质粒神经胶质瘤
经大脑前纵裂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8例
2015年
目的探讨经大脑前纵裂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适应症、优缺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的1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7 d复查CTA或DSA证实动脉瘤颈夹闭完全。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6例,1分8例,2分4例。结论对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前纵裂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瘤顶指向及术者个人经验有较大关系,某些情况下前纵裂入路比翼点入路有明显的优势。
冯力李中林纪培志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前纵裂入路疗效
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特异转录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与PRL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分析Pit-1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it-1在PRL腺瘤中均有高表达,Pit-1、pit-1 mRNA表达与PRL水平呈正相关并与肿瘤侵袭性相关。结论Pit-1及pit-1mRNA的表达在垂体PRL腺瘤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范月超李中林刘勇冯力谢满意
关键词:垂体腺瘤泌乳素
经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行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应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李中林范月超刘勇虞正权陈晨纵振坤苗发安朱玉幅冯力谢满意王子徳纪培志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动脉瘤纵裂入路
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2014年
目的总结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始处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技巧、脑缺血等并发症防治。方法以2007年8月—2013年8月我科经显微手术治疗的ll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术前诊断、手术技巧、术后脑缺血并发症防治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术前诊断正确8例,3例误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顺利手术夹闭。术后出现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塞2例。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术中清晰显露瘤颈与周边血管关系,正确辨认、保护脉络膜前动脉对安全夹闭动脉瘤、预防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至关重要。
谢满意李中林朱玉辐陈晨冯力纪培志苗发安王子德
关键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脑缺血
翼点入路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上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上动脉的手术相关解剖。方法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翼点入路对垂体上动脉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其数量、管径、起始部位、行程及分布。结果垂体上动脉可分为单干型和多干型;每侧数量为1~4支;起始点距眼动脉起始点在5 mm以内的占87.5%(14/16);发出后向后上内方向走行,多在靠近垂体柄处发出分支。结论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垂体上动脉瘤夹闭术和鞍区肿瘤切除术中保护垂体上动脉提供了依据。
曾亮舒凯冯力王峻雷霆
关键词:内镜解剖显微解剖
SD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离SD大鼠胎鼠的间脑,加入神经生长因子EGF和bFGF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克隆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神经干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表达神经巢蛋白(nestin),并能经过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冯力于如同王婷董红艳燕景风孔令胜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胚胎细胞鉴定
小干扰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对大鼠垂体生长激素肿瘤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1,pit-1)siRNA转染大鼠GH3型垂体瘤细胞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pit-1 siRNA,经脂质体(lipofectin)转染大鼠垂体瘤细胞后,通过RT-PCR检测瘤细胞内pit-1 mRNA表达的变化;制备Boyden小室测定pit-1 siRNA对肿瘤细胞侵袭力和趋化作用的影响。结果:pit-1 siRNA转染大鼠GH3细胞24 h后,pit-1 mRNA和pit-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透过基质凝胶多孔滤膜的大鼠GH3细胞瘤细胞的数量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pit-1对大鼠垂体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在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范月超张慧李锦晓李中林纵振坤陈晨冯力苗发安谢满意
关键词:RT-PCRBOYDEN小室细胞侵袭力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8例髓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5例达到镜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4例,其中9例改善明显;无变化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切除的组织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MRI检查是确诊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可靠手段。该病一经明确诊断,就应早期根治切除。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冯力舒凯曾亮陈劲草陈坚李龄雷霆
关键词:脊髓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及其与继发性脑水肿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通过大脑前动脉穿刺法制作大鼠SAH模型,用于重-湿重法测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实验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SAH后大鼠脑组织水肿从1d开始,7d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IL-1β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IL-1β水平和脑水肿的变化具有相关性,而与血管痉挛的程度没有相关性。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IL-1β水平增高,7d达到高峰;脑组织IL-1β表达变化与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表明IL一1B可能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冯力李中林纪培志颜丙超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动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