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涌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污泥
  • 4篇聚磷
  • 3篇水处理
  • 3篇废水
  • 3篇废水处理
  • 3篇
  • 1篇定居
  • 1篇厌氧
  • 1篇厌氧释磷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造纸
  • 1篇造纸厂
  • 1篇造纸厂废水
  • 1篇纸厂
  • 1篇纸厂废水
  • 1篇生物除磷
  • 1篇生物除磷系统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生物反应器处...

机构

  • 6篇南昌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6篇冯涌
  • 5篇卢龙
  • 4篇杨敏
  • 2篇方超
  • 1篇胡晓峰
  • 1篇张燕
  • 1篇张强
  • 1篇周文斌
  • 1篇李雄清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碳源对EBPR启动期聚磷菌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实验室序批式反应器(SBR)为强化生物除磷工艺(EBPR)载体,接种具有初步除磷功能的污泥后,以乙酸∶丙酸=1∶1(按各自折算的COD计)为混合碳源(以下简称混酸),厌氧初始pH 7.6±0.1,富集聚磷菌(PAO)。启动30 d后,EBPR反应器中为PAO和聚糖菌(GAO)的混合菌属,此时从反应器中取泥样进行批式试验,分别考察乙酸、丙酸及混酸对聚磷菌的富集和厌氧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BPR启动期内,乙酸作为单一碳源时释磷量最大,但混酸碳源释磷效率最高,最有利于PAO富集;丙酸作为单一碳源时降解率最大而释磷量最小,不适合EBPR启动期的PAO富集。
杨敏卢龙冯涌张强
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聚糖菌厌氧释磷
聚磷活性污泥处理含铅废水的效能
2012年
采用聚磷活性污泥分别与硝酸铅、醋酸铅组成反应体系,反应体系处于厌氧状态,采集上清液测定铅含量,并测定残余污泥中铅的形态。结果表明:聚磷活性污泥对铅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随时间的增加,铅的去除率呈增加的趋势,实验结束时(32 d),铅的去除率可达99.8%。且污泥中的铅是稳定的,主要含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铅、残渣态铅,其中残渣态铅占50%以上,主要由磷酸铅组成。
冯涌卢龙方超杨敏
关键词:废水处理
混凝气浮-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造纸厂废水被引量:3
2012年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膜生物反应器中采用序批式方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得到含好氧颗粒污泥的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该反应器处理南昌市某造纸厂亚胺制浆法造纸废水,COD、氨氮、TN、TP去除率分别达90%、94%、93%、92.5%,出水达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
冯涌卢龙杨敏
关键词:混凝气浮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
聚磷污泥去除高浓度铅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3年
利用聚磷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的铅[ρ(Pb2+)=150.0 mg·L-1],研究了反应体系内不同溶解氧状况和初始pH值对污泥除铅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pH 6时,铅的去除率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32 d后铅去除率达99.8%,其中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铅、残渣态分别占41.8%和52.6%,污泥中铅的稳定性良好.好氧条件下,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铅的去除率随pH上升而增加,反应2 h时,pH 6、pH 4和pH 2对应的铅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6.9%和30.3%;而好氧32 d后pH 6、pH 4和pH 2的污泥中残渣态铅含量分别为3 072.3、4 726.8和2 359.1 mg·kg-1,分别占污泥中总铅的41.8%、65.8%和88.8%.综合考虑除铅率和除铅后污泥稳定性,好氧且pH 4理论上是聚磷污泥除铅的最佳条件.
杨敏卢龙冯涌方超李雄清
关键词:聚磷污泥重金属影响因素
铀、钍在尾矿-定居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BCR(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提取和富集系数、转移系数计算,对铀、钍在铀尾矿-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进行了研究。尾矿中U、Th的总量达205 mg/kg、141mg/kg,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其酸溶态和可还原态的U仅占10.5%和10.8%、Th仅占0.9%和2.8%,而残渣态U占67.7%、Th占92.1%。库区三种优势植物的各部位U、Th含量高出背景区对照值的10倍以上,明显超过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植物类食品的限制浓度。由于植物生长介质中仅生物有效部分的重金属能为植物所积累,因而本文提出应以富集系数BF*(等于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其生长介质中相应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的比值)来衡量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尾矿的风化程度较弱及其U、Th生物有效性较低,植物各位U、Th的BF*均较小,三种植物对U、Th的富集程度均较低,但对钍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铀。可能受菌根对重金属的强积累能力的影响,U、Th主要富集于植物的根部,向地上部分茎、叶的转移量相对较低。目前,库区尾矿中U、Th在植物中的富集虽然不是很强,但随植物定居时间的增加,尾矿中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向库区植物中迁移的能力呈增强的趋势,环境风险将逐渐增高,应引起环境管理部门的足够关注。
冯涌胡晓峰卢龙周文斌张燕
关键词:尾矿核素迁移
聚磷污泥固定铅污染研究
铅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铅通过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铅可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对人体危害很大,人类对铅污染处理开始日益重视。根据国内外目前对铅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研究了聚磷污泥固定铅污染的效果和长...
冯涌
关键词:废水处理赋存形态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