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秋

作品数:6 被引量:17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社会
  • 2篇人文
  • 2篇社会学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体系
  • 1篇中国社会学
  • 1篇人文视角
  • 1篇人文性
  • 1篇社会学视野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社区建设
  • 1篇识体
  • 1篇田野调查
  • 1篇重返
  • 1篇滕尼斯
  • 1篇集体记忆
  • 1篇记忆
  • 1篇记忆研究
  • 1篇家庭
  • 1篇个体记忆

机构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篇刘亚秋

传媒

  • 1篇新视野
  • 1篇社会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研究路径——费孝通社区研究思想考察
2024年
费孝通的实地研究是从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组织开始的,“家”是其社区研究的基础。从家到社区、民族,再到国家,进而到天下,构成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丰富层次。其社会理论的构建也是以“家”为基础的,如差序格局、生育制度,都是围绕血缘关系展开的,“家”是认识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一个基本线索。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明确提出社区研究要从生态层面提升到心态层面,并通过两个转向完成这一认识论上的提升:从关注社会转向人、由聚焦人的物质生活(志在富民)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社会学的人文转向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论的提升而完成的。费孝通的社区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过深挖社区的社会性基础,探查社区文化的深层,其推进的不仅是社区研究,还包括广义上的社会研究。
刘亚秋
关键词:家庭社区建设
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文性路径被引量:4
2023年
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则可以成为一个实体,它通过探寻中国社会的实质性特征,聚焦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立足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构成。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潘光旦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提出“新人文思想”的尝试、费孝通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以及当下一些社会学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人文性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去发现和理解“活”的社会文化,探寻新形势下社会文化创新的学术表达。
刘亚秋
关键词:社会学人文性田野调查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被引量:159
2010年
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记忆的微光之于强势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其力量之微弱甚至暂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记忆类型,但它描摹了另一种记忆的存在状态,提示着被忽视的现实洞察。
刘亚秋
关键词:集体记忆个体记忆
重返作为地点的社区--社区研究的人文视角
2024年
在社会学视野下,社区概念至少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社会学研究传统下的社区,二是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前者是基于一定社会生态基础成长起来的特定地域,意味着一种自然生成性,这需要经过相对漫长的时间沉淀;后者更多是基于行政规划,当然,很多行政单元也是以原有自然社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无论是滕尼斯所说的以传统村庄为基础的共同体社区(community),还是现代意义上的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neighborhood),它们都占据一个地方/地点(place)。
刘亚秋
关键词:人文视角社会学研究滕尼斯社会学视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