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湘兰

作品数:48 被引量:13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文体
  • 6篇道教
  • 6篇小说
  • 5篇文学
  • 4篇叙事
  • 4篇志怪
  • 4篇志怪小说
  • 3篇文体学
  • 3篇六朝
  • 3篇老子
  • 2篇代文
  • 2篇敦煌本
  • 2篇序文
  • 2篇早期道教
  • 2篇赠序
  • 2篇赠序文
  • 2篇神话
  • 2篇神仙
  • 2篇天师
  • 2篇天师道

机构

  • 3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32篇刘湘兰
  • 1篇何诗海
  • 1篇周密
  • 1篇洪伟
  • 1篇成娟阳
  • 1篇马将伟

传媒

  • 5篇学术研究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文史哲
  • 2篇文学遗产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仰与史实的统一——慧皎《高僧传》叙事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该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慧皎《高僧传》的文学性进行分析,认为慧皎善于抓住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节,运用各种叙事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避免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与单一性。《高僧传》将神异情节放置在历史背景之中进行叙事,体现了作者努力使僧传与史传取得平衡,使信仰与史实得到统一的良苦用心。佛教生死观念的特殊性,使《高僧传》叙事存在某种内在的形式规则,主要表现在传中的人物结局往往呈开放式状态,造成了一种与史传迥然不同的美学特征。
刘湘兰
关键词:《高僧传》叙事
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概论
本报告是博士后工作计划《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的一部分。我国古代文体史料大量散见於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遣一课题旨在对这些史料尽可能地进行全面收辑、整理、校勘和注释。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文体史料...
刘湘兰
关键词:古代散文散文文体
文献传递
先秦两汉宗教文学论略被引量:1
2012年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刘湘兰
关键词:道教文学
论“汉武故事”修辞性叙事的宗教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汉武故事"系列作品,在汉武帝求仙的历史背景下,将博物志、小说、神话及编年史各种文体形态杂糅,利用读者与作者在知识体系、价值判断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制造出叙事张力,揭示汉武帝求仙的宗教意义。同时,"汉武故事"系列运用象征、排比、反讽等修辞手法,对汉武帝和西王母的形象进行改造,强调道教凌驾于世俗皇权之上的崇高地位,以此宣扬道教意识形态,提升道教的社会及宗教地位。
刘湘兰
关键词:道教修辞叙事
论杜光庭的斋醮词被引量:5
2006年
杜光庭《广成集》中所存二百多通斋醮词,内容丰富,辞彩赡丽,程式化特征明显,兼具宗教与文学双重特征。杜光庭的斋醮词创作,对青词进入文学领域及宋代青词创作的大盛具有关键性作用。
成娟阳刘湘兰
关键词:程式化
汉画孔子见老子的图像解析及宗教指归被引量:8
2014年
汉画孔子见老子的素材,源于《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问道于老子的记载。由于项橐、老子、孔子及众弟子的形象在汉代皆已蒙上了道教神仙色彩,故这些图像元素的组合,体现了汉画孔子见老子的道教意蕴。在墓葬中,汉画孔子见老子又分别与西王母、东王公、仙人六博等神话题材画像排列在一起,说明时人将孔、老相会视为神话。这些神话题材的汉画大量运用于墓葬场合,乃是汉人认为凭借逼真的图画来展示神仙的生活场景,才能招致神仙的降临,并引导亡者的灵魂上升。对汉人而言,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都可以向老子问道,进入仙界,他们也希望能如孔子一样,死后得以升仙。这正是汉画孔子见老子的宗教指归。虽然汉画孔子见老子体现了原始道教思想,但并没有刻画道教的成仙仪轨。
刘湘兰
关键词:汉画像老子道教
论诏书的文体形态被引量:1
2010年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的诏书从语式到体制皆有一个演变的轨迹。当时社会的文艺思潮对诏书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最显著的变化是:语言从散体转变为骈体,风格由古朴趋于雅丽。作为公文文体,诏书中的感情色彩是其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与制书、敕、册比较,诏书的文体形态具有独特性。
刘湘兰
关键词:诏书文体形态感情色彩
《周易参同契》的文本形态与隐喻手法被引量:2
2017年
《周易参同契》各种文体杂糅的文本形态,以及大量使用隐喻的创作手法,是丹书写作既要传承丹道又要严守秘术下的最佳选择。而将新兴的五言诗引入丹书的写作,又体现了魏伯阳等人宽阔的文学视野。《周易参同契》将文学审美与丹道传承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丹书创作风格。
刘湘兰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文本形态
论汉唐间的五行志与志怪小说被引量:5
2009年
汉唐时期,作为历史叙述的"五行志"与神异虚诞的志怪小说在思想、内容、风格方面存在交集:阴阳五行学说、鬼神观念是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共同具有的思想文化背景;志怪小说的作者常从五行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史官在修撰五行志时,也从志怪小说中择取材料。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在文体功能与创作目的上的差异,使二者存在分化;五行志重推占,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神鬼异常之事进行理论解释,推验祸福,指导国是。因此,五行志的叙事尽量淡化故事情节,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志怪小说对故事始末刻画得细致委婉,情节比较复杂,在叙述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及人类普遍的情感。
刘湘兰
关键词:五行志志怪小说阴阳五行学说鬼神
简论对“《晋书》取材于小说”的争议被引量:1
2008年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朝小说的史学价值,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史学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梳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史观念的发展演变。
刘湘兰马将伟
关键词:《晋书》六朝小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