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贵华

作品数:9 被引量:28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植被
  • 3篇野生
  • 3篇野生稻
  • 3篇普通野生稻
  • 2篇演替
  • 2篇湿地
  • 2篇种子库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植被
  • 1篇优势种
  • 1篇幼苗
  • 1篇幼苗存活率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现状
  • 1篇植被演替
  • 1篇植被重建
  • 1篇生态位
  • 1篇生态位分析
  • 1篇生态位重叠
  • 1篇生态学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北海道教育大...

作者

  • 9篇刘贵华
  • 5篇李伟
  • 4篇周进
  • 4篇周进
  • 3篇郭友好
  • 2篇潘明清
  • 1篇王海洋
  • 1篇王海洋
  • 1篇程玉
  • 1篇黄德世
  • 1篇黄德四
  • 1篇张学江
  • 1篇王相磊

传媒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Ⅱ.植被演替被引量:5
1999年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林自 1 95 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 ( 级以上立木由 69.0 1 %略降为 67.4 6% ) ,而马尾松则由 2 1 .1 3%骤降至 5 .1 5 % ,小叶栎的高度和胸径增长速率大于后者。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消退 ,常绿阔叶树已侵入林中。武昌珞珈山植被由 1 92 8年全面绿化前的草丛和灌草丛 ,经人工栽培而成为马尾松、小叶栎混交林和少量针叶林 ,1 962~ 1 964年已发展到 2 1群系。与现存的 2 0群系相比 ,植被类型变化最大的是亚热带竹林植被型、栽培植被型中的木本亚型、沼泽和水生植被的消失 ,灌丛草地大面积衰退 ;杂木林和人工针叶林面积有所增加。预计本区植被最终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周进刘贵华潘明清翟波何建龙
关键词:次生植被次生演替
洪湖湿地退耕初期种子库的季节动态被引量:63
2003年
为了研究水田退耕初期种子库的特征 ,在两个不同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洪湖的濒湖退耕田种子库的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种子库季节变化明显 ,种子库的密度于 1 2月达到最大值 2 .61× 1 0 5ind .·m- 2 ,6月时最小 ,为 2 .90× 1 0 4 ind .·m- 2 。而萌发的物种数则相反 ,6月时最大 ,1 2月时最小。Simpson和Shan non_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均匀度指数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 ,在 6月最高 ,1 2月和 3月最低。该种子库类型属于持续性种子库。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群落种相似性系数变化较大。 0~ 5cm和 5~ 1 0cm土层中的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 ,但在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 ,上层种子库占总数的 78%。One_wayANOVA分析表明 ,萌发时的水位条件可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种类和数量。结合种子库研究的结果 。
王相磊周进李伟刘贵华张学江
关键词:洪湖湿地种子库湿地植被
普通野生稻种群恢复的生态学研究Ⅱ.种群动态被引量:3
2002年
以 3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 ,通过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优势度、斑块的大小分布以及斑块转化等各项指标 ,研究了茶陵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种群恢复初期的种群动态。作为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种群 ,普通野生稻种群在 1997~ 1999年间持续增加 ,个体数由 44 7丛增加到 80 3丛 ,4m2 以上的斑块数由 19个增加到 31个 ,斑块总面积由 2 6 8m2 增加到 780m2 ,斑块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值由 0 .0 6 2 7增加到 0 .1148。目前 ,种群以小斑块 (面积小于2 0m2 )为主 ,种群的斑块大小分布为增长型分布。在斑块转化中 ,普通野生稻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表明普通野生稻种群在群落中具有不断增长的潜力 ,种群恢复取得了初步成功。
刘贵华周进李伟郭友好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种群动态斑块
不同处理对普通野生稻种子萌发及水位对幼苗存活的影响被引量:7
2000年
研究了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 ( 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的种子在不同处理下的发芽情况 ,以及水位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变温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去稃和去种皮以及去 1 /4胚乳后种子发芽率极显著提高 ;0~ 5cm水深有利于普通野生稻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 2个种群的种子发芽率有极显著差异 。
刘贵华周进王海洋郭友好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种子发芽率幼苗存活率种子处理
一种水体沉水植被定量采集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沉水植被定量采集夹,该采集夹由两块夹板和10个手柄组成,夹板与手柄,及手柄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两块夹板的形状相同,其下部是有圆孔的方形板,方形板的一边为向内弯曲的锯齿形,另一边与钢筋连接,两块夹板用...
李伟程玉黄德世刘贵华
文献传递
淡水湿地种子库研究综述被引量:107
2002年
湿地是近年来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作为湿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子库的研究成果在深入探讨湿地植被的结构、功能与动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淡水湿地种子库的研究动态 ,系统介绍了种子库研究方法以及湿地种子库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李伟刘贵华周进黄德四
关键词:种子库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Ⅰ.植被现状被引量:11
1999年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次生植被,其主体是小叶栎+樟林(面积18.187hm2)、火炬松+樟林(5.479hm2)、锐齿槲栎+槲栎林(2.711hm2)和水松+水杉+池杉林(2.410hm2),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21.45%。20群系中9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周进刘贵华潘明清翟波何建龙
关键词:次生植被群系
受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被引量:97
2001年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大量涌现。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对湿地植被恢复的目的、优先原则、策略和途径、理论、技术、长期监测及评价作了回顾 ,对贫营养沼泽和富营养沼泽的恢复技术作了详细总结。湿地恢复的策略主要有修复和重建 ,指导理论主要有次生演替、自设计和入侵理论等。泥炭地植被受损后的恢复技术主要有播种法、泥炭藓片段散布法、营养体移植法、草皮移植法等。种子 (繁殖体 )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恢复初期的抚育和管理必不可少。最后指出了湿地恢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周进Hisako TACHIBANA李伟刘贵华
关键词:植被恢复植被重建湿地恢复
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和生态位分析被引量:24
2001年
用 2 m× 2 m的样方调查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群落 ,绘制了群落优势种水平分布图。选用斑块数量、总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和优势度等几个描述统计量 ,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选取 9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样地计测了其中 10个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 ;以群落间接生境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 ,计算了其生态位重叠值 ,进行了生态位重叠排序。结果表明 :各物种斑块在群落中呈异质分布 ,物种在群落中发生现实生态位分离 ,这种分离主要是由生境条件特别是生境水位决定的。根据生态位重叠排序可把物种分为 3组 :莼菜 (Brasenia schreberi)、水竹叶 (Murdannia triqeutra)、莲 (N elumbo nucifera)、锐棱荸荠 (Eleocharis acutangula)、水毛花 (Scirpus triangulatus)、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等分布于 2 0 cm以上的深水位生境 ;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李氏禾 (L eersia hexandra)等分布于 10~ 2 0 cm中水位生境 ;柳叶箬(Isachne globosa)分布于 10 cm以下浅水位生境。排序的结果与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合。在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实践中 。
刘贵华王海洋周进郭友好
关键词:生态位重叠排序普通野生稻优势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