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云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多环芳烃
  • 2篇干流
  • 2篇贝类
  • 1篇英文
  • 1篇早期成岩
  • 1篇水环境
  • 1篇蓝藻
  • 1篇淮河中游
  • 1篇腐殖化
  • 1篇巢湖

机构

  • 4篇安徽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作者

  • 4篇李玉成
  • 4篇叶云
  • 2篇丁毅
  • 2篇赵彩平
  • 1篇刘文汇
  • 1篇腾格尔
  • 1篇王杰
  • 1篇张晓蕾
  • 1篇马亮帮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淮河中下游干流贝类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摘要)(英文)
2009年
[目的]探讨淮河流域贝类体中PAHs污染情况,为淮河居民安全食用贝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淮河中下游干流吴小街和浮山集两处采集悬浮物、沉积物物和贝类样品。将1 L水样抽真空过0.45μm玻璃纤维滤膜得悬浮物样品,沉积物阴凉处自然风干;贝类经鉴定均为短褶矛蚌,去壳,阴凉处风干。称取已过100目尼龙筛的沉积物干样10g,加入10g无水硫酸钠,1 g纯铜粉(除硫),混均,用120 ml二氯甲烷在水浴65℃下索氏提取48j。将提取液浓缩至约0.5 ml,经无水硫酸钠脱水,过硅胶/氧化铝柱分离净化,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混合液淋洗得PAHs组分。将淋洗液浓缩至0.1 ml,正己烷定容至1.0 ml,冷冻保存,作GC-MS检测。悬浮物干样的处理类似于沉积物。利用外标法定量计算环境样品中PAHs含量。在样品分析过程中,增加方法空白和加标空白。[结果]淮河中下游两采样点中,1号点吴小街处悬浮物、沉积物中PAHs总量均远大于2号点浮山集中含量,但两处矛蚌体中PAHs总含量则相差不大。1号点位于2号点上游,毗邻蚌埠市,而2号点流域基本上是农村和乡镇,沿岸污染较少,加之水体自净作用,故1号点悬浮物和沉积物中PAHs偏高。矛蚌自身用于代谢的混合氧化系统存在缺陷,体内化合物的释放较慢,富集于矛蚌体中的PAHs代谢较慢,因此两采样点处矛蚌体中PAHs含量存在空间差距,时间差距较小,其含量相差不大。两点环境介质中PAHs含量均呈现出悬浮物>矛蚌>沉积物的分布特征。2号采样点处设有采砂场,水体搅动相对频繁,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显著,因此悬浮物中PAHs含量远高于沉积物中含量。矛蚌因本身的生物特性,易富集PAHs,其含量亦高于沉积物中含量。就多环芳烃单组分特征而言,淮河中下游两采样点悬浮物中均以低环PAHs为主,矛蚌体中均以高环PAHs为主。高环PAHs的沉积物/水分配系数(KOC)值较大,主要吸附于
赵彩平丁毅叶云李玉成
关键词:贝类多环芳烃
淮河中下游干流贝类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淮河流域贝类体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情况,为淮河居民安全食用贝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淮河中下游干流吴小街和浮山集两处采集悬浮物、沉积物和贝类样品。样品经索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分离净化,GC-MS检测,获得美国环保局规定的16种典型PAHs的含量。[结果]淮河中下游2采样点中,吴小街处悬浮物、沉积物中PAHs总量均远大于浮山集中含量,但2处矛蚌体中PAHs总含量则相差不大;就PAHs单组分而言,2采样点悬浮物中均以低环PAHs为主,矛蚌体中均以高环为主。吴小街处沉积物中以低环PAHs为主,浮山集处沉积物则以高环为主。[结论]通过对环境介质中PAH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看出,沉积物和矛蚌尚未受到污染,但应对PAHs的潜在危害予以重视。
赵彩平丁毅叶云李玉成
关键词:贝类多环芳烃
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初探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淮河中游水环境各种介质中的分布差异较大;PAHs分布受人为污染源影响较大;PAHs尚未对淮河中游水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该实验旨在初步掌握PAHs在淮河中游水环境中的污染浓度、分布形式、来源及其生态风险,为淮河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李玉成张晓蕾叶云
关键词:水环境多环芳烃
巢湖蓝藻腐殖化过程中形态与成份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对巢湖蓝藻进行微生物腐殖化改造,模拟藻类早期成岩过程,对蓝藻样品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形态观察,并对蓝藻样品有机元素、族组分和同位素数据及热重/差热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蓝藻经微生物改造后,由群体生存逐渐转变为以个体形式存在,体内生化成分逐渐被降解。蓝藻样品有机N、S元素经微生物降解后,含量不断减少,蓝藻氯仿沥青A含量最高可达11.98%。进入厌氧阶段后,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大量生成,沥青质含量明显增加,非烃部分减少。芳烃碳同位素富集12C,其它族组分逐渐富集13C。蓝藻气态烃排放量最大量为4.0%,游离态烃排放量随处理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大,最高可达47.7%,烃排放的总吸热量逐渐减少,最低为14.77mW·s/mg。微生物对蓝藻改造过程效果显著,可为藻类烃源岩研究提供现代对比实例。
叶云刘文汇腾格尔王杰马亮帮李玉成
关键词:蓝藻腐殖化早期成岩
共1页<1>
聚类工具0